布达佩斯峰会取消,俄罗斯已然下定决心,要彻底摧毁泽连斯基政权? 布达佩斯峰会告吹,特朗普挥下制裁大棒。这场风波的引爆点,是原定于布达佩斯举行的美俄领导人峰会突然搁浅。外界本期待这次对话能为持续3年多的俄乌冲突降温,毕竟此前双方已通过多轮秘密渠道试探底线。 峰会取消的次日,特朗普政府就亮出制裁铁拳,将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及旗下近30家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这两家企业掌控着俄罗斯近五成的原油出口量,等于直接掐向俄方的经济命脉。 制裁落地后,梅德韦杰夫立刻火力全开。这位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发文,直言“指望特朗普调和就是异想天开,胜利必须用武器在战场上赢得”,更警告西方“谈判失败可能让冲突进入更可怕的阶段” 。 一群亲俄的乌克兰反对派也趁热打铁,高调宣称特朗普的动作“彻底打消了俄罗斯的幻想,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摧毁泽连斯基政府”。这番狠话听得人脊背发凉,可细究起来,更像是演给两类人看的“双簧”。 对乌克兰当局,这是赤裸裸的施压——用“掀桌子”的姿态逼泽连斯基在谈判中让步,毕竟乌东战线胶着已久,乌克兰的反攻也陷入停滞,此时的心理威慑或许比真枪实弹更管用。 对俄罗斯国内,这则是凝聚共识的迫切需要,持续3年多的冲突早已让民众不堪重负,经济受制裁拖累增速放缓,战场上年轻士兵的伤亡更是戳痛无数家庭,街头零星的反战抗议虽不成规模,却已隐隐构成压力。 梅德韦杰夫的强硬表态,本质上是给国内士气“打气”,也是给反战声音“降温”。俄罗斯真有本事彻底摧毁泽连斯基政权?持续3年多的战局早给出了答案:这不过是镜花水月。 冲突初期,俄军曾兵临基辅城下,试图复刻历史上的基辅包围战 ,却因后勤补给断裂、情报失误等问题铩羽而归,那支号称“世界第二”的军队暴露了现代化程度不足的短板。 如今战线长期僵持在乌东,即便俄军掌握制空权,频繁发动导弹袭击,也始终无法彻底掌控顿巴斯全部区域,更别说跨越数百公里直取基辅。特朗普政府的新制裁更是雪上加霜,石油出口这一最大收入来源被精准打击,外汇储备持续缩水,没有充足的财力支撑,谈何支撑战争继续? 就在美欧制裁落地当天,俄罗斯高调举行战略核力量联合演习,普京亲自坐镇指挥,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和空射巡航导弹,却对外宣称只是“例行训练”。这种“秀肌肉”的举动,更像底气不足的掩饰。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一边硬撑着说对制裁已形成“强大免疫力”,一边又承认“达成和平协议虽艰难但无重大障碍”,隐晦表达了对话意愿。这种“边喊打边留门”的操作,恰恰暴露了强硬外壳下的务实考量。 梅德韦杰夫自己也露了破绽,他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毫不怀疑特朗普的立场会再转变,他总会回来的,也许过几天又会让泽连斯基签投降书”。这话看似嘲讽,实则道出了俄罗斯的真实心态。 并未完全放弃对美调解的期待,只是在特朗普态度摇摆期,用硬话争取谈判筹码。毕竟连特朗普自己都坦言“希望制裁只是暂时的,我们希望这场战争能够得到解决”,还给俄方留了对话的口子。 说到底,俄罗斯的“强硬表态”更像是一种生存策略,而非最终决策。摧毁一个主权国家的合法政权,不仅要突破军事防线,还要承受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更要应对战后治理的烂摊子,这对如今的俄罗斯而言,无疑是“虱子多了不怕痒”的自我消耗。 特朗普政府的制裁虽狠,却也留了余地,没有立即启动对第三国的次级制裁,这给俄油出口留了喘息空间,也为后续谈判埋下伏笔。布达佩斯峰会的取消,与其说是“战争升级的信号”,不如说是“谈判前的拉锯”。 俄罗斯喊着“摧毁政权”的狠话,实则是想在失去外交窗口后,用战场姿态重新掌握主动权。可战场上的胜负从来不是靠嘴说出来的,制裁带来的经济压力、国内的反战情绪、乌军的顽强抵抗,都是绕不过去的坎。 这场舆论造势终究会回归现实,泽连斯基政权有西方持续输血,短期内倒不了。俄罗斯虽能维持战局,却无力彻底翻盘。特朗普的制裁或许会加速局势变化,但绝不会是“逼俄决战”的催化剂。 最终的结局,大概率还是要回到谈判桌前。俄罗斯的硬话可以喊得响亮,但真要动手摧毁政权,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战争从来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实力的终极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