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终于意识到了!但是可能已经晚了!近日,美媒纽约时报发表观点称,如果两国都按照目前的轨迹发展下去,中国很可能最终完全主导高端制造业,从汽车,芯片,到核磁共振成像仪和商用飞机。人工智能霸主之争将不再是在中美之间展开,而是在深圳和杭州等高科技城市之间展开。 我们先拿汽车这行来说,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车能在全球高端市场叫板?2025 年上半年的数据摆在那,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飙到 175 万辆,全球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来自中国。 特斯拉德州工厂还在为电池产能发愁的时候,比亚迪在德国的工厂已经开始交付汉 EV,当地媒体评测说续航和智能驾驶比宝马 i5 还稳。 美国本土市场更热闹,福特的电动皮卡卖不动,通用的 Bolt 系列频频降价,可蔚来的 ES8 靠着换电技术在加州打开了市场,月销都快破千了。以前高端车市场是 BBA 和特斯拉的天下,现在中国车企带着 800V 高压平台、激光雷达这些硬家伙进来,美国人想守都守不住。 再看芯片领域,美国卡脖子的算盘算是打空了。中芯国际那条 14nm 产线早就满负荷运转,2025 年又悄悄把 N+2 制程的良率提到了 85%,虽然跟台积电的 3nm 有差距,但车规级芯片和工业芯片完全够用。 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里,中国企业的份额已经涨到 28%,以前靠意法半导体、英飞凌供应的日子早过去了。 在封装测试环节更能看出问题,长电科技的先进封装技术能把芯片性能再提一截,连高通都跑来下单。美国商务部去年还在加严限制,结果美光的营收跌了 30%,因为中国的长江存储已经能批量生产 128 层 NAND 闪存,价格比美光低两成。这哪是封锁别人,分明是把自己的市场拱手让人。 更狠的是医疗设备这块,以前医院里的核磁共振仪不是西门子就是通用电气,一台 3.0T 的设备能卖到两千万。 现在联影医疗的 3.0T 核磁仪不仅价格砍了一半,还能兼容国产造影剂,国内医院的采购量一年涨了 60%。2025 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联影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冲到 46%,把飞利浦都挤到了第三。 美国企业想反扑都没机会,他们的供应链太依赖海外,光一个关键部件的运输就得等两个月,而联影在上海、武汉的工厂能实现 48 小时交货。那些曾经垄断市场的欧美品牌,现在只能靠降价维持份额,高端的名头早就不香了。 商用飞机领域的突破着实让西方揪心起来,C919 已经交付了 86 架,订单量突破 1300 架,国航、东航的机组反馈说油耗比波音 737 MAX 低 12%。 波音那边还在为 737 MAX 的复飞问题头疼,空客 A320neo 的交付周期排到了 2028 年,中国商飞趁机在东南亚拿下了 200 架订单,连越南航空都弃了空客选 C919。 从《纽约时报》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在 AI 领域的态度明显有些急了,美国还在为 OpenAI 和谷歌的模型参数较劲,深圳和杭州已经把 AI 用到了实处。华为盘古大模型帮宁德时代把电池研发周期缩短了半年,阿里的通义千问在工业质检领域的准确率达到 99.2%,比人工效率高十倍。 深圳的大疆用 AI 算法把无人机的避障精度做到厘米级,全球市场份额稳在 70%,杭州的海康威视靠着 AI 安防系统打进了欧洲市场,连伦敦地铁都在用他们的摄像头。这些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是真金白银换成的市场份额,美国那些还在烧钱的 AI 公司根本比不了。 美国不是没试过反击,搞芯片法案砸了 520 亿美元,结果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一再延期,三星德州工厂的产能连预期的一半都达不到。他们忘了高端制造业需要全产业链支撑,中国从稀土提炼到精密机床都能自己搞定,而美国连个高端轴承都得从瑞典进口。 《纽约时报》下的评论里藏着他们的焦虑,他们终于明白中国不是靠低价抢市场,是靠十年磨一剑的技术积累。从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到芯片的自主架构,从医疗设备的核心部件到飞机的复合材料,每个环节都啃下了硬骨头。 等到美国想明白要补产业链短板的时候,中国已经在布局 6G 和量子计算了。深圳的华为实验室里,6G 原型机的传输速率已经是 5G 的 100 倍,杭州的之江实验室,量子计算机的算力突破了 144 光子。这些领域的竞争,美国连跟跑的资格都快没了。 所以说《纽约时报》这篇文章更像声叹息,他们终于看清了高端制造业的天平在往哪偏,也知道 AI 竞赛的主场已经不在硅谷。 可惜这份醒悟来得太晚,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市场扎下了根,深圳和杭州的技术比拼还在继续,而美国能做的,大概只有看着这一切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