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传统的解读——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把它们贯穿起来。”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论语的一以贯之,道的一以贯之,孔子人生的一以贯之。这里一以贯之很多次出现,体会一下孔子的内心,也体会一下,子贡为何不理解孔子,为何觉得孔子的境界在于博学强记。简单梳理一下这几句,便于理解,先是第一句,内在的价值观,起心动念的为道服务。然后第二句,在经受考验的时候,君子的选择,内在的价值观和信仰的体现;这句就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对道的信仰,矢志不渝的信念。
体会一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里所有的一以贯之,是什么,这是几件事吗,还是都围绕着道,感悟天道,默而识之,感悟天道,学而不厌;传道弘道,诲人不倦;无我、忘我的,天人合一,和天道融为一体的何有于我哉。为道服务,对道的一以贯之就是孔子的一生,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志于学就是感悟天道的开始,最后触及心体良知,感悟心即佛的天人合一,融入天道。不都是围绕道的一以贯之吗?当然这种一以贯之的内在,也体现在了论语一以贯之的外在。不过诗经的笔法,和春秋笔法一致,腐儒们看不懂,皇帝也看不懂;孟子看懂了一些,才有了民心所向和恻隐之心的感知,同时为道服务而非为皇权服务,从而说出封建王朝的最强音——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所有的维度,所有的角度,都是一以贯之的,孔子明确了,但是诗经的手法,必须思无邪的内心,诗言志的智慧,才能最终看懂诗经笔法的论语。就好比只有关羽,二思精神的致良知之人,才能真正感悟春秋的为善去恶是良知。王阳明的四句教,体现在了春秋的历史书中,想不到吧。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春秋不是历史书,而是善恶和良知的整体对比和系统体现。
为何孔子表达了多次,颜回早逝之后,无人能懂能知,就连亲近的子贡,也不理解孔子。为何孔子说子贡,器也。子贡做不到君子不器,自然做不到不相的般若智慧,也就看不懂真实的论语含义,更看不懂真实的孔子。
这句子贡还停留在,相的维度,觉得孔子的博学在于知识点,这就是子贡做不到君子不器的具体体现。所以,子贡觉得圣人的博学来自知识点的堆积上。其实在当代,谁也比不了电脑,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难道让电脑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圣人吗?
可见,这个观点是有误的,是低纬度着相的层次。所以孔子阐述的,是对道的一以贯之;这个信仰存在,可以更深层的挖掘其不相的内涵,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
良知在线,狭义的良知可以理解为恻隐之心,民心所向是良知。但是广义的良知,就可以理解为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即佛的自性和本性,感悟从心所欲的天人合一境界。再体会一下王阳明的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这是王阳明在无兵无将的情况下,仅用43天平叛宁王之乱,创造的奇迹。
这也是教员的四渡赤水,这种灵感知觉,是电脑永远做不到的,数据永远演算不出来的,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良知在线。刀郎的歌,梵高的画,都是无我的状态下,致良知的结果。再梳理一下道、德、仁、良知的关系。道是最大的宇宙真理,德是万事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因为合于天道,从而体现出万事万物的价值和实际贡献;仁是内在的人类范围内,遵循天道、为道服务的赤子之心状态。所以,这种状态阳明先生理解就是良知。六祖慧能叫自性和本性。但是,仁要比良知要大,良知虽然已经是广义的良知概念了,但个体体现的,没有孔子大乘佛法的意境,这个仁是人类可以为道服务的控制熵增,以及为了宇宙秩序,制定游戏规则的普渡众生。所以,仁能体现在大乘佛法的德上,也可以体现在小乘佛法的致良知上。老子的道德经,因为道法自然,道家否定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所有道的直接体现就是德,所以道德经就是没有人类的存在的情况下,体现了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佛家就更狠,只有宇宙真相,也就是道是存在的,其他都是空和假,只有心即佛的自性和本性,目的也不是如何在婆娑世界过的更好,而是脱离苦海,彻底的纵面究竟涅槃。或者说,只有道,连德都不存在。德没有自性,也没有本性,都是假空的缘起性空。佛家只追求96%的暗物质,只有道的纵面,没有4%的婆娑世界的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