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有些故事,听一遍就忘了;有些故事,却能让人记一辈子,熊德龙的故事就属于后者。 1947年,一个混血婴儿被遗弃在印尼的孤儿院里,这个孩子的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印尼本地人,身上流淌的血液和中国没有半点关系。 如果按照常理,他这辈子大概率会在东南亚某个角落平凡地度过一生,和中国永远不会有交集,可命运偏偏开了个玩笑,让这个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遇到了一对在印尼谋生的广东梅州夫妇。 熊如淡和黄凤娇在街边开着一家小面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一天下来连几碗面都卖不出去,但看到孤儿院里那个瘦得像柴火棍一样的孩子,两口子还是咬咬牙把他带回了家。 他们给孩子取名叫熊德龙,希望他将来能品德端正,有条龙一样的精气神。 穷归穷,这个家里永远飘着客家酿豆腐的香味,黄凤娇一边哄着怀里的熊德龙,一边教他说客家话,送他去华文学校读书。 熊如淡则反复叮嘱他,别人帮过你,就得记一辈子,有能力了一定要还回去,这些朴素的道理,在熊德龙心里扎下了根。 14岁那年,同学因为他的长相嘲笑他不是中国人,平日里温和的黄凤娇当场就带着他找上门去,非要对方给个说法。 那一刻熊德龙明白了,在养父母眼里,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孩子,谁也别想质疑这一点。 16岁时,面馆的生意更加艰难,熊德龙看着养父母起早贪黑地忙活,主动提出辍学打工,他从海绵厂的学徒干起,摸爬滚打几年后决定自己创业。 养父母二话不说,把仅有的房子卖掉,给他凑齐了启动资金,这份恩情,重得让熊德龙这辈子都扛在肩上。 创业的路并不平坦,刚有点起色,一场火灾又把他打回原形,可熊德龙硬是靠着韧劲,从烟酒生意做到房地产,最后在印尼闯出了名堂,成了身家过亿的富商。 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买豪宅名车,而是带着家人回到梅州,踏上那片养父母念叨了一辈子的土地,听着熟悉的乡音,他忍不住流下眼泪。 从那以后,熊德龙的钱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梅州需要桥,他捐;偏远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他建学校;农村老人看病难,他盖医院和敬老院。 几十年下来,他无偿捐给中国的钱加起来超过4亿元,有人问他,你明明不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回答很简单:我的心在这儿,这就是我的家。 更让人敬佩的是,熊德龙不满足于只在国内做慈善,他自掏腰包收购了美国的《国际日报》,又在印尼创办同名报纸,就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中国。 他还出资让两千多名中国干部出国学习,因为在他看来,钱能解决的都是小事,开阔眼界培养人才才是真正的大事。 在洛杉矶的一次华人活动上,熊德龙亲手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那张轮廓分明的外国面孔,和迎风飘扬的红旗定格在一起,成了无数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画面。 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我是中国人,这个身份跟血统没关系。 如今七十多岁的熊德龙,依然每年回梅州给养父母扫墓,在墓前摆上他们生前最爱的客家酿豆腐,他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们的爷爷奶奶是中国人,我们的根在那里,这辈子都不能忘。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有钱人,但像熊德龙这样的人却不多见,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绝大部分财富,回答了一个最简单也最深刻的问题:什么是家?家不在于血缘有多近,而在于心有多近。 当一个人愿意用全部真心去爱一片土地,愿意为那里的人倾尽所有,那片土地就是他的家,那里的人就是他的亲人。 养父母用一碗碗酿豆腐温暖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用更大的温暖回馈了整片土地。 这份跨越血缘的爱,这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义,或许才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地方。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新闻网——“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

闲看风云
所以,中国人不是血统,而是精神和中国心。 只有真正拥有中国精神和中国心的人才配称为中国人。 而在中国的那些披着黄色皮肤的香蕉人都不配叫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