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晓岚,即是烈士聂曦在台湾的侄孙女,目前聂晓岚是台北一所中学里的历史老师,拍摄《沉默的荣耀》时,她专程从对岸飞过来,客串了这个庭审的最后时刻,一位庭审员,聂晓岚不是在演戏,她是真实聂家在新时代里生命的延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秋天,台北某中学的历史课上,聂晓岚正在讲1949年前后的那段历史,讲台下的学生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老师和课本上的故事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 聂晓岚是烈士聂曦在台湾的侄孙女,作为聂家的第三代,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谜团的家庭氛围里,每到清明祭祖,长辈们总是欲言又止,聂曦这个名字像是家族里不能触碰的禁区。 直到她考上大学选择历史专业,在档案馆翻阅发黄的旧报纸时,才一点点拼凑出太叔公的真实经历,1950年,聂曦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就义,行刑前他转头留下一句话:“告诉家里人,我聂曦这辈子,活得明白。” 这段家族史成了聂晓岚人生的底色,当她站在讲台上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穿白衬衫、双手反绑却面带微笑的年轻人。 她常跟学生说,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印刷的铅字,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记忆,是真真切切活过的人。 有学生曾经疑惑,这些内容考试又不考,为什么要讲得这么详细,她的回答很简单:要是没人记得,那些牺牲的人不就真的沉默了吗。 《沉默的荣耀》剧组找到聂晓岚时,她刚带学生做完台北二二八纪念馆的口述史项目,导演邀请她客串庭审戏份里的一位庭审员,角色不重,戏份只有几分钟。 但聂晓岚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演戏,而是一次跨越七十多年的家族对话,她专程从台湾飞到大陆,行李箱里装着1946年的全家福照片,那是聂曦抱着襁褓中女儿的最后一张合影。 拍摄那天,聂晓岚特意穿上祖母留下的素色旗袍,当镜头对准她,当饰演聂曦的演员被押解进法庭时,她突然有些恍惚。 剧本上“聂曦”两个字和家族族谱的记载完全吻合,此刻她坐在审判席上,像是隔着时空和太叔公对望。 导演喊卡后,片场的人都去忙活,她却独自走到道具椅前,下意识地整理起那件白衬衫的衣领,这个动作看似平常,却像是完成了一场迟到七十五年的告别。 让她最触动的是剧组的一个小细节,道具师在聂曦戏服的口袋里放了一颗糖,这不是随便加的道具,历史上聂曦确实有揣糖的习惯。 聂晓岚摸到那颗糖的瞬间,脑海里浮现出童年过年时的画面,外婆总往她口袋里塞糖,说“吃颗甜的,日子就会甜起来”,两代人之间这份朴素的念想是相通的,都相信眼下的苦总会过去,未来的甜早晚会来。 回到台北后,聂晓岚设计了一堂特殊的历史课,她把电视剧片段和查到的档案资料并排展示,还拿出聂曦日记里的一句话给学生看:“有些路注定孤独,但走过的人知道为何而活。” 有学生小声说,老师您的眼睛和他好像,那堂课教室里格外安静,后来有个孩子在周记里写:原来历史书上的一句话,可能就是某个人的一生。 聂晓岚不是在演戏,她是真实聂家在新时代里生命的延续,她每天骑着单车穿过台北老街去学校,办公桌抽屉里藏着两张照片,一张是聂曦最后的留影,另一张是她在片场和“聂曦”的合影。 课余时间她走访还健在的长辈,把关于聂曦的点滴小事都记录下来,比如他爱吃甜汤,比如他总帮邻居修收音机,这些随口说起的细节,都是还原历史真相的碎片,再不记下来就可能永远消失。 她终于明白了小时候看到的那个画面:外婆常常坐在院子里,朝着海峡的方向望很久,那望的不是海,是牵挂,是等了一辈子的团圆。 如今聂晓岚做的事,就是让那些沉默的荣耀重新被看见,让历史不只是书页上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血肉、值得记住的生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河北共产党员网——聂曦:比吴石更隐秘的“红色纽带”,33岁在台湾从容就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