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默:英国、美国一致认为,中国不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 英国首相斯塔默宣布他与特朗普通了电话,电话中他与美国总统讨论了向乌克兰供应远程武器的问题以及对中国施加压力,以迫使北京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措施。 斯塔默表示,在唐纳德·特朗普对俄罗斯石油实施制裁后,乌克兰的前景明显有所改善。美国立场的收紧能削弱克里姆林宫继续战争的能力。 先看看这阵子英美和欧盟的动作有多密集,10月下旬美国突然出手制裁俄罗斯石油和卢克石油这两大巨头,这两家公司的原油出口量占了俄罗斯总出口的近一半。 紧接着欧盟就火速通过了第19轮对俄制裁,不仅首次禁止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还把原油价格上限压到了每桶47.6美元,连俄罗斯的“影子舰队”都有117艘船被列入黑名单。 斯塔默说得好像这些制裁已经让俄罗斯经济摇摇欲坠,但真实数据却没那么给面子,2024年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同比增长了26%,其中油气收入就有11.131万亿卢布,同比还涨了26.2%。 虽然油气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降到了30.3%,但整体预算体系依然稳定,所谓的“深远影响”更像是自说自话的宣传。 之所以英美要盯着中国买俄石油这件事不放,核心原因是西方对俄能源制裁早就出现了明显的漏洞。 几年前欧洲还占俄罗斯原油出口的45%到50%,现在已经跌到只剩4%到5%,而俄罗斯早就把出口重心转到了亚洲,对东方的原油出口占比从40%直接飙升到85%。 中国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08亿吨,占当年中国总进口量的近五分之一,2025年前九个月进口量已经逼近9000万吨,相当于每天有超过200万桶俄油流入中国炼厂,现在中国已经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占俄石油出口的份额高达45%到50%。 旁边的印度其实也买了不少,2024年进口了8900万吨,占比超35%,但印度的炼油产品很多都出口到欧美,受西方政策牵制更深,而中国和俄罗斯签有长期合同,用人民币结算,通过中俄东线原油管道稳定输送。 这种合作模式让西方很难插手,所以斯塔默才会一边说“满意中印减少了对俄依赖”,一边又逼着中国“必须停止购买”,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说白了就是觉得只有拿捏住中国,才能真正切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 再看看冲突现场的情况,这也是英美急于施压中国的重要背景。 乌克兰刚用英国提供的“风暴阴影”导弹袭击了俄罗斯境内的布良斯克化工厂,没过12小时俄罗斯就展开了报复,发射了大量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炸掉了乌克兰四座水力发电站和多座火力发电厂,基辅直接陷入大面积停电,甚至实施每天16小时的限电措施,整个能源系统遭到系统性破坏。 斯塔默和特朗普在电话里专门讨论了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的问题,英国还计划提前交付140枚轻型多用途导弹,显然他们想通过强化对乌军事支持来改变战局,但这需要持续的资金和能源封锁作为配合。 可西方的制裁已经快到黔驴技穷的地步,欧盟冻结了俄罗斯央行约2100亿欧元的资产,想用来给乌克兰提供贷款,却因为比利时和欧洲央行的反对迟迟无法达成一致,只能先拿出资产收益发放少量贷款。 俄罗斯这边早就对制裁形成了“免疫力”,还组建了规模达343艘的“影子舰队”,即便77%的船只被西方列入制裁名单,依然能把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往亚洲,这种情况下,让中国停购俄石油就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仿佛只要中国一停手,俄罗斯的经济就会立刻崩溃。 斯塔默还提到对纵火伦敦仓库的俄罗斯同谋判处长期监禁,说这是“正义得到伸张”,其实这也是西方全方位打压俄罗斯的一部分,从经济制裁、军事对抗到司法威慑,试图从各个层面孤立俄罗斯。 但他们似乎忘了,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完全是基于自身能源安全和市场规律的正当交易,俄油不仅折扣大,而且硫含量低、品质稳定,对于利润微薄的炼化行业来说,这种性价比几乎无法替代。 如果中国真的停止购买,每天200万桶的供应缺口会直接打乱炼厂排产,推高成品油价格,最终成本还是会转嫁到普通消费者身上,这显然是中国不会接受的。 而俄罗斯的油气收入占比已经在持续下降,非油气收入的增长让其经济抗风险能力更强,即便石油出口量在2024年同比减少了15%,也因为卢布贬值和亚洲市场的支撑避免了收入萎缩。 英美想靠施压中国来扭转俄乌冲突的局势,说白了就是打错了算盘,他们既低估了中俄合作的稳定性,也高估了自己制裁的威力,更忽略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自主选择权,这种一厢情愿的施压,最终大概率只会沦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场闹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