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巨头巴菲特直言,韩国人实在太愚蠢,居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本可以连

张五笙说历史 2025-11-03 11:55:53

美国投资巨头巴菲特直言,韩国人实在太愚蠢,居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本可以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但他们却选择舍弃。 首尔一家古书店的角落里,一位年轻学生正对着一本泛黄的《三国史记》发愣,这本书是韩国古代历史的基石,但他只能看懂夹杂在谚文中的零星汉字注释。店主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叹息着说:“这些孩子连自己祖先的记录都读不懂了。” 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韩国并不罕见,上世纪七十年代,朴正熙政府推行“去汉字化运动”时,或许未曾想到,几十年后的年轻人会在祖先的智慧面前变成文盲。 当时,小学校园里堆满了被收缴的汉字教材,刻着汉字的牌匾从政府大楼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纯谚文标识,这场以“语言纯净”为名的文化革命,在民族认同的旗帜下轰轰烈烈地展开。 然而,文化的脐带不是一刀就能切断的,在庆州佛国寺,游客们仍然能看到石塔上刻着的汉字铭文,但这些文字对大多数韩国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了需要翻译的异国文字,家谱研究者金成洙遇到过太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有的年轻人连自己高祖的名字都念不对,因为家谱上写的都是汉字。” 更令人忧心的是法律界的困境,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的一位法官透露,在审理一宗土地纠纷案时,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原始地契全用汉字书写,他们不得不聘请专门的翻译人员。 “这就像美国人看不懂《独立宣言》一样荒谬,”这位法官无奈地说,“我们正在与自己历史的重要部分失去联系。” 在首尔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律师们正在为一份遗嘱的释义争论不休,遗嘱中提到的“ginseng”一词,在韩语中既可以指价值连城的“人参”,也可以指普通的“人身”,这份用纯谚文书写的遗嘱,因为没有汉字标注,让继承人们陷入了漫长的诉讼。 这就是废除汉字带来的现实困境。韩语中有超过70%的词汇源自汉字,同音异义词比比皆是。在首尔的一家医院,医生们不得不特别小心处方上的“hwan”字,因为它既可能是指“丸”药,也可能是指“环”形器械。 一位资深医师苦笑着说:“我们现在的处方都得加上图画说明,就怕护士拿错药。 ” 就连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也难逃其扰,在仁川海关,工作人员经常要为“haesan”这个词头疼,它既是“海运”也是“解散”。去年就发生过一起乌龙事件,一批海运货物被误当作待销毁物品处理,只因文书上全部使用谚文记录。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身份识别问题。在首尔户籍科,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因同名引发的纠纷,韩国最常见的名字“金敏贞”,用汉字可以写出十几种不同的组合。 现在,所有韩国人的身份证上都必须用括号标注汉字姓名,否则根本无法准确区分,“这真是个讽刺,”一位户籍官员说,“我们努力废除汉字,最后却不得不在最重要的证件上重新请回它。” 首尔江南区一栋写字楼里,二十多个上班族正在参加汉字补习班,他们跟着老师一遍遍书写“道”、“德”、“仁”这些汉字,教室里弥漫着专注的气氛,这样的场景正在韩国各大城市上演,汉字能力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加分项。 与此同时,韩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汉字回归,总统在重要演讲时,背景板上总会出现醒目的汉字成语,三星等大企业的商标依然保持着汉字直译的传统;春节祭祖时,家家户户的牌位上依旧工整地写着汉字。 在首尔清溪川边的一家咖啡馆里,年轻人甚至流行起了汉字填字游戏。 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想起邻国日本的智慧,东京一家书店的店主可以轻松读懂江户时代的古籍,大阪的商人能毫不费力地理解中国客户发来的汉字邮件。 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了2000多个常用汉字,使得他们的文化传承没有出现断层。一位常驻东京的文化学者指出:“日本人能够直接与自己的历史对话,这让他们在东亚文化圈中始终保持着独特优势。” 2018年,韩国教育部终于将汉字重新纳入小学三年级选修课程,公务员考试也恢复了汉字科目,然而,文化断层的修复比它的形成要困难得多,成均馆大学的一位教授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试图重新接上已经被切断的神经,过程缓慢而痛苦。” 巴菲特在评价这一现象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有些人为了眼前的便利,宁愿放弃最宝贵的遗产。”当韩国的年轻人站在博物馆里,对着那些用汉字书写的国宝茫然无措时,当企业家们因为语言障碍错失中国市场时,这个国家正在为半个世纪前那个轻率的决定付出代价。 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首尔光化门前,那些重新挂上的汉字牌匾似乎在诉说着一个道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割断与过去的联系,而是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条路,韩国人现在不得不重新走一遍。

0 阅读:122

评论列表

〒_〒

〒_〒

1
2025-11-03 12:35

就是因为连自己祖先的来源历史都读不懂,所以后世的孙子们都是夜郎自大和狂妄之徒,什么都是它们的还以为自己国家有多大

张五笙说历史

张五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