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一家古书店的角落里,一位年轻学生正对着一本泛黄的《三国史记》发愣,这本书是富

张五笙说历史 2025-11-03 16:55:51

首尔一家古书店的角落里,一位年轻学生正对着一本泛黄的《三国史记》发愣,这本书是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深圳龙华工厂的流水线曾像一条永不停歇的钢铁河流,清晨六点,穿着统一工装的年轻人从拥挤的宿舍涌向车间,流水线的传送带嗡鸣着启动,精密机械臂与上万双灵活的手协同作业,每天数十万台iPhone从这里诞生,运往全球。 2010年的郑州航空港区,推土机昼夜轰鸣,短短一年间,荒地上立起近百栋厂房,20万工人让这片土地成为“苹果全球心脏”,高峰期,富士康每月向苹果交付500万台设备,占全球iPhone产量的七成。 郭台铭站在园区观景台上,看着脚下如蚁群般忙碌的工人,曾对媒体断言:“大陆需要富士康,我们创造了就业和税收。” 地方政府将富士康奉为“经济引擎”,郑州为引进富士康,承诺税收减免、土地划拨和保税区政策,甚至专门修建地铁通勤线;深圳龙华园区周边衍生出“富士康生态圈”,小吃街、网吧、出租屋,连街头贴膜小贩都能流利说出最新款iPhone的配置。 流水线上的少年们怀揣致富梦,有人为攒钱结婚每天工作12小时,有人用加班费在老家盖起楼房,那时的富士康,是制造业黄金时代的缩影:规模、速度、低廉成本,织就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代工帝国。 2018年,美国关税战打响后,苹果CEO蒂姆·库克悄然飞往越南,与当地政府商讨生产线转移,不久,富士康收到苹果的“去风险”指令,要求将30%产能迁出中国。 郭台铭试图复制郑州奇迹,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投下百亿美元,但迎接他的是潮湿闷热的厂房和频发的停电,印度工人难以驾驭精密电路板,iPhone外壳良率从中国的95%暴跌至50%。 2021年疫情导致工厂封控,2024年夏季高温引发大规模断电,流水线瘫痪数月。为挽救产能,富士康在2025年紧急召回数百名中国工程师,但文化冲突与当地政策限制让补救举步维艰。 同一时期,大陆的“反噬”悄然加速,郑州园区门口,招聘中介的喇叭里“返费9800元”的诱惑再也挤不出长队,年轻人宁愿送外卖或做直播,也不愿走进流水线。 2024年秋,一条短视频在网络上疯传,郑州富士康仓库堆积着滞销的手机箱,女工对着镜头苦笑,“上个月加班140小时,这个月直接双休(变相降薪)。”劳资纠纷如野火蔓延,流水线旁的食堂里,工人们举着工资条争论不休。 更致命的威胁来自曾经的学徒,立讯精密的苏州工厂里,机械臂在无尘车间精准焊接电路,自动化检测仪每秒钟扫描20个零件,合格率100%。 这家十年前还为富士康做代工的企业,如今拿下iPhone 17近半数订单,比亚迪电子的新能源车生产线旁,工程师调试着全球最快的电池封装机,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的8%,是富士康的三倍。 郭台铭曾嗤笑“代工谈什么技术”,但当他试图转型AI服务器和电动车时,才发现自己已掉队,富士康的专利库里,连接器与组装技术占七成,而对手早已布局5G模块和碳化硅芯片。 2025年深秋,郑州航空港的黄昏格外寂静,曾容纳30万人的宿舍区只剩零星灯火,食堂窗口贴着“暂停营业”的告示,篮球场上野草从地缝钻出,富士康总部大楼里,财报显示AI服务器业务增长14%,但股价始终在低位徘徊,投资者清除,苹果订单仍占其营收六成,而库克已在财报会议上重申“供应链多元化战略”。 郭台铭的低调与十年前形成鲜明对比,他曾站在深圳园区庆典上高呼“富士康代表中国制造未来”,如今却鲜少公开露面。有人说他在硅谷考察AI芯片,也有人传闻他频繁往返台北寻求政策支持。 但制造业的规则早已颠覆:不再是“规模即王道”,而是“技术定生死”,当比亚迪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驶过郑州富士康门口时,门卫老王感叹:“以前这里货卡车排到三公里外,现在连麻雀都敢在传送带上歇脚。” 富士康的崩塌并非偶然,它成就于一个劳力和资本驱动的时代,却困守在旧模式的茧房里。当产业浪潮转向技术创新与智慧制造,代工帝国的黄金铠甲,终成了束缚转型的铁锈。 它的兴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企业的生存法则: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不断颠覆的时代。

0 阅读:18
张五笙说历史

张五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