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耻的印度人,在中国深圳成立技术非常低的科技公司,然后复制中国成熟的科技产品

未央秘史 2025-11-03 18:51:16

现在无耻的印度人,在中国深圳成立技术非常低的科技公司,然后复制中国成熟的科技产品,卖向全世界,然后印度人还要公开嘲讽中国和中国人!这种操作,简直把“无耻”两个字写在了脑门上。 深圳作为中国科技产业的聚集地,完善的供应链、成熟的生产体系和便捷的出海通道,成了一些印度商人眼里的“淘金宝地”,只是他们的淘金方式,实在算不上光彩。 这些印度投资者跑到深圳注册科技公司,手里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唯一的“本事”就是盯着中国已经验证成功的科技产品照猫画虎,从硬件到软件,抄得不亦乐乎,转头就把这些低成本复制的产品销往全球各地,赚得盆满钵满后,还不忘回过头来嘲讽中国创新“没灵魂”“只会模仿”,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操作,着实让人开了眼。 在消费电子领域,这种复制行为早已不是秘密,早年间中国功能机在全球市场吃香时,印度品牌Micromax就靠着中国ODM厂商的代工,把中国成熟的双卡双待、长续航技术直接照搬,华勤等深圳方案公司一度承担了其30%-40%的生产任务,这些手机出厂价仅50美元左右,比当时三星、诺基亚的产品便宜一半,靠着低价在印度和非洲市场抢占份额,年销量最高冲到近6000万台,占据印度市场10%以上份额。 可印度厂商却对外宣称这是“印度智造”,把中国供应链的功劳撇得一干二净,甚至暗示中国手机“缺乏本地化创新”。 到了智能机时代,这种模式依然延续,一些印度人在深圳成立的小型科技公司,专门采购深圳的零部件,模仿小米、OPPO的经典机型设计,改个logo、调个配色就当成自有品牌,通过跨境电商销往东南亚和拉美,价格比原版低20%-30%,靠着信息差收割市场,还反过来嘲讽中国手机“溢价过高”。 软件应用领域的复制更是简单粗暴,印度政府封禁中国APP后,一批印度公司在深圳设立的技术工作室迅速跟进,推出的产品从名字到界面都与中国APP高度相似。 曾经拥有4亿印度用户的茄子快传,被ShareKaro、ShareGo等多款印度仿品围堵,这些仿品不仅功能一致,连Logo都长得几乎一样,却打着“印度制造”“无广告更快捷”的旗号宣传。 TikTok被禁后,谷歌应用商店里一下子冒出100多款山寨短视频APP,TokTik、TikIndia、TakaTak等名字碰瓷意味十足,操作界面和算法逻辑完全照搬,其中不少产品的背后,都有在深圳注册的印度背景公司参与,他们要么直接购买中国开发者的代码模板,要么高薪挖走中国APP的底层技术人员,稍作修改就上线运营。 这些印度背景的公司之所以能在深圳顺利复制,离不开深圳完备的产业链支持,深圳聚集了从零部件生产、方案设计到组装测试的全链条资源,哪怕是没有核心技术的小公司,也能通过1688等平台采购到所有需要的配件,找代工厂完成生产,整个过程成本低、周期短,这给了这些复制者可乘之机。 更让人不齿的是,这些靠着复制中国产品发家的印度商人,还频繁公开嘲讽中国,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皮尤什・高耶尔在访问德国时,公然抹黑中国,声称印度修建轨道交通得不到盾构机是因为中国“卡脖子”,却绝口不提印度曾拖欠中国盾构机尾款、拒绝给中方技术团队发放签证的事实。 一些印度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在国际论坛上,一边承认中国科技产品的成熟度,一边却嘲讽中国“只会规模化生产,缺乏核心创新”,可他们自己的产品,从硬件参数到软件功能,处处都是中国产品的影子。 义乌海关就曾查获过一起案件,某印度籍采购商在深圳采购侵犯“LION及图形”商标的锁具,贴牌后出口智利销售,被查处后还狡辩说中国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模仿不算侵权”。 这种复制加嘲讽的模式,本质上是利用了中国供应链的包容和全球市场的信息差,深圳的产业链开放包容,欢迎各类投资者合作发展,却被一些印度商人当成了免费的技术孵化基地;中国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但跨境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给了这些复制者钻空子的机会。 他们不需要投入巨额研发资金,不需要承担市场验证风险,只需要等着中国企业把产品做成熟,然后照搬过来,靠着更低的成本抢占市场,赚了钱之后再反过来踩一脚,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伦理,也损害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创新生态。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依赖复制的模式根本走不远,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一直在提升,从5G专利到人工智能技术,从新能源产品到高端制造,中国的核心技术壁垒越来越高,不是简单复制就能超越的。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跨境维权的效率也在提高,那些只会抄袭的公司迟早会付出代价。 而那些印度商人的嘲讽,更像是一种心虚的表现,毕竟靠复制得来的成功,终究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等到中国企业进一步收紧技术和供应链优势,这些只会“拿来主义”的公司,恐怕也就只能原地打转了。

0 阅读:54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