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的,美鹰派专家科尔比告诫美国人:别上俄、印、欧的当了,如果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1-03 22:55:15

美国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的,美鹰派专家科尔比告诫美国人:别上俄、印、欧的当了,如果美国跟中国拼个你死我活的,那么最大输家肯定是中美,而最大赢家无疑是俄印欧。 美国鹰派中,Elbridge Colby算得上清醒一脉。他曾是特朗普政府国防战略的操盘手,推动资源从欧洲和中东抽调到亚太,强调中国才是首要威胁。2022年国家防御战略文件里,他的影子处处可见:美军要优先应对北京的军事扩张,而不是四处救火。科尔比的逻辑简单直接,美国的军力和经济资源有限,全球承诺太多只会自乱阵脚。2023年乌克兰冲突拉长战线,美援欧洲已超千亿美元,海军舰艇分身乏术,太平洋演习次数直线下降。这时候,如果华盛顿再和中国在科技贸易上死磕,等于把自家后院拱手让人。科尔比在智库论坛上反复强调,大国博弈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多方拉锯,谁分散精力谁吃亏。 中美两国的经济联系远超想象,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6642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墨西哥。出口方面,美国向中国卖出大豆、飞机和半导体,进口则以消费品和电子设备为主。科技领域更紧密,苹果公司当年在中国市场售出手机价值近50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销量的20%。高通芯片的40%依赖中国手机厂商组装,一旦供应链断裂,硅谷企业股价会雪崩式下跌。科尔比指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让全面对抗变成双刃剑。老百姓首当其冲:美国消费者物价上涨,企业订单蒸发;中国工厂闲置,工人失业。华盛顿的芯片禁令虽打击了华为,但也让自家设计公司丢掉市场份额。 俄罗斯是最明显的旁观获利者。乌克兰冲突后,莫斯科转向东方,2023年中俄能源贸易额增长24%,中国从那里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超2000万吨。关键是“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项目,2023年签署的长期合同涉及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全用人民币结算,彻底绕开美元体系。这笔生意让俄罗斯军工升级提速,出口收入直奔坦克生产线。科尔比分析,如果美国深陷中美摩擦,没精力管欧洲东部,莫斯科就能在中亚和中东扩张影响力。哈萨克斯坦的油田招标会上,俄罗斯代表团多了底气;叙利亚的军事基地维护经费也松快了。 印度在中美博弈中左右逢源,动作更灵活。2023年,苹果将15%的iPhone产能移到印度,富士康在当地建三座工厂,占地数百亩,带动就业超10万人。华盛顿为此拨款20亿美元补贴,帮助新德里建芯片厂,目标是打造“供应链第三极”。印度总理莫迪的团队精明,一边加入美国的“印太战略”框架,一边从俄罗斯低价买石油,转手加工后高价卖给欧洲。那年,这类转口贸易赚了近300亿美元差价,古吉拉特邦的炼油厂日夜运转,港口油轮络绎不绝。科尔比直言,印度不是真心选边,而是借势崛起制造业。2023年印度GDP增长7.2%,外资涌入电子和制药领域,中美摩擦越大,订单越多。莫迪政府还推动“印度制造”计划,吸引台积电和三星投资,芯片园破土动工。 欧洲的立场更复杂,表面喊“去风险”,骨子里还靠中国供货。2023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卖出超400万辆车,其中电动车近200万辆,占集团全球销量大头。沃尔夫斯堡总部离不开上海市场的关税优惠和产能支持。光伏产业同样依赖,北京供应欧盟80%的太阳能组件,卡车队从广东港运到荷兰风电场,装机容量翻番。科尔比指出,如果中美冲突升级,布鲁塞尔不会硬站队,而是趁机压价要优惠。欧盟的“碳边境税”虽针对中国钢材,但电动车关税谈判中,德国车企游说松绑。2023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超2000亿欧元,却不愿全面脱钩。科尔比的观察犀利:欧洲国家分化明显,法国和德国务实,波兰和波罗的海诸国鹰派,但整体上,它们更想在中俄美三角中渔利。乌克兰战后,美军从欧洲抽调资源,北约预算压力山大,德国的军费刚达GDP2%,还得靠中国市场补窟窿。 科尔比的观点在2024年大选后发酵,特朗普团队采纳部分思路,新政府上台后,欧洲军援下调,日本导弹演习加速。他本人2025年获提名国防政策副部长,继续推动资源倾斜亚太。科尔比的警醒不是空谈,而是基于数据和地缘现实:中美经济互补,2023年服务贸易超900亿美元,旅游和教育交流恢复。硬对抗下,美国通胀加剧,企业外迁,俄罗斯能源霸权重塑,印度GDP冲刺5万亿美元,欧洲光伏装机全球第一,日本军力亚洲第二。这些变化已成事实,华盛顿若不调整,只会加速衰落。科尔比强调,战略成功靠优先级,不是万能主义。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竞争性共存,美国需守住底线,别让旁观者成赢家。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