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领导”是学校课程领导在课程体系构建层面的核心维度,其内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1. 系统性架构引领: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框架进行规划与调控,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上形成有机衔接的体系。例如,通过明确各类课程的占比、学段衔接逻辑(如小学到初中某一学科知识的递进关系),避免课程重复或断层,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育人效果。 2. 结构性优化导向:强调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对课程的纵向(学段间)与横向(学科间)结构进行动态调整。纵向关注不同年级课程的连贯性(如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小初高”课程一体化设计);横向注重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如单元整体教学)与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如“科学+人文”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 特色化课程体系构建:引导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理念、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形成具有辨识度的课程结构特色。例如,某学校以“实践创新”为核心,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的三级结构,其中拓展课程侧重社团活动,研究课程聚焦项目式学习,使课程结构与学校特色深度绑定,支撑特色育人目标的实现。 简言之,课程结构领导是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规划、结构性优化和特色化构建,确保课程既能落实国家育人要求,又能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