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 2021年那会儿,立陶宛大概是觉得抱上了美国的大腿,就敢在台湾问题上瞎折腾,公然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代表处”,这明摆着是在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把外交承诺当废纸。 中国的反应那叫一个快准狠,直接把两国关系降到代办级,官方沟通渠道先堵上一半,紧接着贸易往来说停就停。别小看这两步,对靠出口吃饭的立陶宛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 之前能卖到中国的牛肉、奶酪、激光设备这些货,一下子就跌了九成,原来十船能卖出去的东西,现在一船都凑不齐,靠对华贸易活的1300多家公司直接关门大吉,钱回不来货压着,不倒闭还能咋办? 最显眼的还是它那最大的港口克莱佩达,以前天天吊车转个不停,船来船往挤得慌,现在倒好,七成的区域都空着,货物吞吐量硬生生掉了四成,码头上的设备都快锈住了。 那会儿台当局还喊着“义气相挺”,买了点立陶宛啤酒装样子,可这点量连塞牙缝都不够,根本救不了急。 立陶宛一开始还嘴硬,说自己“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就是想狡辩。2024年甚至还搞小动作,把中国驻立代办处的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新政府上台初期还硬说中国是“安全挑战”。 可经济的窟窿骗不了人,国债飙到470亿美元,成了欧洲的经济拖油瓶,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时候再硬撑也没用了。 隔壁爱沙尼亚的反应更能说明问题,一开始还心动想学着立陶宛搞事情,结果眼睁睁看着邻居企业倒闭、港口冷清,中国大使一句“可能就得离开”的提醒,直接让他们打了退堂鼓。 台当局磨了两年,连个用“台北”名义的办事处都没办成,这就是实打实的杀鸡儆猴效果。 直到2025年,立陶宛新任外长终于绷不住了,公开说想和中国关系正常化,还盼着能在北京重新设大使馆。 这哪是突然想通了,分明是被三年的冷落和经济打击打服了。说白了,它当初就是想拿台湾问题当筹码换美国的好处,结果美国没给实在的,倒把自己坑惨了,这波投机算是彻底赔本。 说到底,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共识,更是碰不得的红线。立陶宛以为跳得高就能被西方看重,殊不知在大国博弈里,小国乱踩红线只会沦为弃子。现在哭着要修复关系,早干嘛去了? 这教训也算给其他想投机的国家提了个醒:跟中国玩政治操弄,代价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