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几名志愿军战士,正沿着公路摸索前进,谁料,路边突然传来了一阵微弱的求

靖江的过去 2025-11-06 22:58:55

1951年,几名志愿军战士,正沿着公路摸索前进,谁料,路边突然传来了一阵微弱的求救声:“战友,救救我,自己人。” 那年 5 月,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刚结束,美军靠着制空权,派装甲部队疯狂反扑。 几名志愿军战士沿着公路搜索。他们是 60 军 180 师军务科长张杰带领的突围队伍先哨,任务是排查险情,接应失散战友。 突然,路边传来微弱的声音:“战友,救救我,自己人。” 战士们顺着声音跑到路边沟壑。弹坑里蜷缩着一名女兵,右手紧紧攥着空卫生包。 “是自己人!快拿急救包!” 班长俯下身,发现这女孩呼吸特别弱,几乎感觉不到,只有嘴角在无意识地动。 这个 16 岁的少女,是后来被志愿军总部记一等功的张道华。这时,她已在这片焦土上独自挣扎了两天。 时间回到三天前。张道华所在的 60 军野战医院,还在山洞里有序运转。 张道华是四川人,刚满 16 岁。入朝才半年,已跟着老兵学会了包扎、止血、搬运伤员的全套本事。 1951 年 5 月 23 日,美军侦察机连续三天在医院驻地上空盘旋。 没人想到,这支负责医疗救护的队伍会成为轰炸目标。当时美军为切断志愿军后勤,不顾国际公约,把矛头对准了野战医院。 “轰!轰!” 第一批炸弹落地时,手术室的灯还亮着。 院长在硝烟里嘶吼:“医护人员各带一组伤员转移!记住,一个都不能落下!” 张道华分到 7 名伤员。其中 6 名轻伤员能勉强走,只有一名腹部中弹的战士昏迷着,连抬带抱都要费很大劲。 “小张,你太瘦小,把重伤员交给我们吧!” 轻伤员看着她单薄的肩膀,眼眶红了。 张道华把卫生包往肩上一甩:“院长说了不落下一个,我能背动!” 她真的背动了。一路上,美军战机频繁出现,炸弹在前后左右炸开,掀起的泥土好几次埋住她的脚踝。 她背着伤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每隔几步就回头喊一声 “跟上”,发现有人掉队,就放下伤员跑去搀扶。 有战士实在不忍心,故意落在后面:“你先走,我们随后就到!” 张道华立刻停下脚步,蹲下来给对方包扎磨破的伤口:“要走一起走,我是护士,你们的命就是我的任务。” 眼看要通过最后一道封锁线,张道华清点人数,突然脸色煞白:“少了一个!” 原来,一名腿部被弹片划伤的战士,怕拖累大家,趁躲避轰炸时躲进了弹坑。 “你们看好重伤员,我去找他!” 没等众人阻拦,她拎着卫生包就往回冲。 找到战士时,他的伤口正往外渗血。见张道华回来,战士急得直摆手:“我能自己走,别管我!” 张道华没说话,蹲下身解开卫生包,撕纱布时手指被划破也没察觉:“伤口不处理会感染,我扶你走。” 两人往回撤时,刺耳的机鸣声从天上传来。 “趴下!” 张道华一把将战士按进弹坑,自己却来不及躲。一片滚烫的弹片擦过她的双眼,剧痛让她瞬间失去知觉。 再次醒来,世界一片漆黑。她下意识摸向眼睛,摸到的全是黏腻的血。 “是敌人扔烟雾弹了吗?” 她轻声问。 身边的战士哽咽着回答:“小张,你的眼睛…… 被弹片打中了。” 沉默压在两人心头。 张道华很快反应过来,推着战士的胳膊:“你快走,找大部队去。带着我,咱们俩都得死在这。” 战士死死攥着她的手:“你为了救我才受伤,我绝不可能丢下你!” 张道华急了,哭着说:“这是命令!你找到战友再回来找我,这样咱们都能活。” 战士终究拗不过她,临走时把一枚手榴弹塞进她手里:“我一定会回来!” 脚步声远了。张道华靠在弹坑壁上,听着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弱。 不久后,传来杂乱的脚步声,还夹杂着外语 —— 是美军。 她立刻屏住呼吸,双腿伸直,任由身体瘫软在地上。皮鞋尖踢在她的腿上,力道很重,疼得她出冷汗,可她咬着牙一动不动。 “死了。” 一句英语落下,脚步声渐渐远去。 确认周围彻底安静后,她摸索着捡起一根树枝,凭着感觉往北走。她记得战友说过,大部队在北边。 树枝一次次碰到石头、断木,伤口被拉扯得钻心疼,失血带来的眩晕感阵阵袭来。 不知走了多久,她腿一软,重重摔在地上,彻底失去了意识。 再次醒来时,耳边传来熟悉的中国话,是张杰带领的突围队伍。 “同志,能听到吗?” 张道华的眼泪瞬间涌出来,用尽最后力气喊出了那句求救:“战友,救救我,自己人。” 战士们把她背回驻地。医生检查后摇头叹息:“双眼视神经被弹片切断,没救了。” 消息传到全军,所有人都很震撼。一个 16 岁的姑娘,为了救伤员,用双眼换了战友的命。 志愿军总部当即决定:给张道华记一等功,授予 “英雄护士” 称号。 后来,张道华被送回国内,住进了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在这里,她没有被黑暗打垮,跟着医生学会了按摩技术,免费为十里八乡的群众治病疗伤。 16 岁,本是梳着麻花辫、围着灶台转的年纪。可张道华在朝鲜战场上,用生命践行了 “不落下一个伤员” 的誓言。

0 阅读:56
靖江的过去

靖江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