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上将布朗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采访时表示:过去是美苏对峙,现在是美中对峙,而中国远比过去的苏联强大!美中两国许多观念不同,但我认为千万不能开战,这对美中两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种灾难,损失代价将堪比二战! 前苏联是军事强,经济弱,经过西方一顿折腾,苏联不复存在,而中国则呈现出全方位发展态势,经济体量庞大,军工科技稳步跟进,兵源储备充足。布朗直言,美国若想保住全球“老大”的位置,妄图通过与中国硬碰硬的方式达成目标,最终必然会走向失败。 布朗拿中国和苏联对比的说法,并非空泛的感慨,而是有实打实的现实依据。前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对此有过更具体的解读,作为熟悉冷战历史的资深外交官,他多次提到中国的强大远超苏联巅峰时期,尤其在内功上更是拉开差距。 苏联当年经济结构单一,出口高度依赖石油天然气,而 2023 年中国 GDP 已经达到 17.7 万亿美元,占全球 17%,贸易总额更是突破 6.25 万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140 多个国家把中国当作主要贸易伙伴,这样的全球经济联结度是苏联从未有过的。 军事层面的差异同样显著。苏联当年的军力强在数量堆砌,60% 资源投入军工导致民生凋敝,而中国走的是经济与国防协同发展的路子。 2024 年中国海军已拥有 350 多艘舰艇,数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第四艘航母下水时配备了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出动率比早期型号提高 30% 以上。 歼 - 20 隐身战机数量突破 300 架,2024 年升级传感器后电子战能力大幅提升,在家门口部署时能形成局部优势,这些质量与数量兼具的发展,让美军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科技与产业的支撑更让中国的实力有了持久动能。苏联当年基础科学突出却缺乏应用转化能力,而中国 5G 基站数量超过 320 万,占全球 60% 以上,高铁里程达 4.5 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 新能源领域里,风电光伏装机量世界第一,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超 900 万辆,这些产业优势直接转化为国家发展的硬实力。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特别提到,中国 34% 的大学新生选择工程或 STEM 专业,人才储备的厚度是苏联无法比拟的,这种内生动力让中国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布朗强调 “不能开战” 的背后,是对冲突代价的清醒认知。新加坡防长黄永宏在同一议题上的表态更直白,他指出中美冲突会直接打断全球贸易体系,仅马六甲海峡的航运中断,就会让贸易占 GDP 比重超 200% 的新加坡遭受重创。 日本对华出口占总量 20%,韩国达 25%,德国 2024 年对华贸易额更是高达 2000 亿欧元,一旦供应链断裂,这些国家的经济都会面临衰退风险。 从军事角度看,美军虽有 11 艘航母,但在中东、欧洲多线部署后,亚太地区可用力量有限,而中国的反介入体系已能将目标锁定时间缩短至分钟级,高超音速导弹让美军宙斯盾系统拦截效率仅约 60%,冲突根本没有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风险的认知正在推动军事沟通的恢复。2023 年底布朗就曾与中国军方高层视频通话,2024 年双方延续了国防政策协调会谈,2025 年 9 月美国议员访华时也再次强调加强军方交流。 这些互动虽未消除分歧,却降低了误判风险,也印证了布朗 “不能开战” 的判断正在成为务实共识。毕竟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中美任何形式的军事对抗,带来的都将是远超二战的全球性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