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古董商在一50岁寡妇家借宿,炎热难耐,寡妇好心为他铺了一张凉席,他

地缘历史 2025-11-09 10:45:27

1962年,一古董商在一50岁寡妇家借宿,炎热难耐,寡妇好心为他铺了一张凉席,他却说:“我出100元(买凉席),你愿意吗?”   山西临汾西北的小村子,盛夏八月,热得连蝉都不想叫了。福建来的古董商姓林,走南闯北干这行多年,眼力毒辣,嘴也甜。   那年他四十出头,精瘦清爽,为了收几件老货,专程跑到这村里。   天太热,他走得汗流浃背,天还没黑,就想找个地儿歇脚。村里没旅馆,他就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   开门的是个五十出头的女人,姓李,守寡多年,人称“李寡妇”。   她家冷清,屋里只有她一个人。她看古董商样子不坏,口气也客气,就让他在土炕上歇一晚。自己则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门边纳鞋底。   到了晚上,屋里闷得像蒸笼。林古董擦了擦汗,试探着问她有没有凉席。李寡妇一听,就去了屋角翻了翻,从一个木箱底下,抽出一张白得发亮的凉席来。   “就这张,老早以前俺爹留下的,平时不舍得用,你先将就下。”   林古董接过一看,手就顿住了。   这席子不大,约莫两米多长、一米多宽。摸起来凉得吓人,关键是——细得跟丝线一样。不是竹,不是藤,更不是草。他眼睛眯起来,一瞬间像是看到了金子。   他没马上说什么,铺上凉席就躺下了。可这一宿,他哪睡得着?越琢磨心越跳。天快亮时,他实在忍不了,掏出钱包说:   “李大姐,这凉席……我出100块,你卖我吧?”   这话一出口,屋里气氛立马变了。   李寡妇脸一沉:“你说啥?一百块买我这床席子?”   古董商赶紧笑,说他是做古玩生意的,这席子手感特别,想拿回去研究研究,可以再加50。   李寡妇听到这,脸都变了。她猛地站起来,一把就把凉席拽下了炕头:“你个外地人,别在我这编排花花肠子!赶紧走!”   林古董被赶了出去,连夜住到了邻村。   可故事到这,还没完。   李寡妇越想越不对劲。   她坐在炕边,盯着那席子看了半天,脑子里突然跳出了一句话——她爹临终前说的:   “这席子是宝,真要哪天过不去了,再拿出来。”   她年轻时不懂,也从没当回事。可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福建人不是疯子,他是识货的。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寡妇就把席子卷了,包在布里,搭上老牛车,一路颠到了县里。   她没去卖,也没去找那古董商,而是直接去了县文物所。   值班的老专家姓周,一看席子,手都抖了。他没说话,直接拿出放大镜、手套、专用灯,折腾了足足两个小时,最后抬起头来,语气发沉地说了一句:   “李大姐,你这不是凉席,是国宝。”   那张“凉席”,其实是清宫旧物,名叫“象牙劈丝席”。长2.03米,宽1.23米,厚度只有0.1厘米,重达2.2公斤。全象牙制成,用的都是成年雄象的象牙,经过特殊药水软化后,劈成细丝,再手工编织。   这工艺早在雍正年间就被禁了。因为太耗象牙、太费人工,雍正皇帝下令不准再造。清宫一共只存了五张,到了乾隆朝以后就再也没见过成品。   眼前这张,就是第六张。   文物所的人当天就请来了省里的专家,一连几天做了鉴定,确认这席子来路正当,是清末时被宫里太监偷出,卖给了太原一个当铺掌柜。后来几经流转,落到了李寡妇的爹手里。   有人问她:“你这东西值多少钱你知道吗?保守估值两千万。”   李寡妇没吭声,只是低头看着那席子。   过了会儿,她说:“俺爹说这是宝贝,那它就该在宝贝该待的地方。俺不卖,俺捐。无偿捐。”   说完,她把席子双手抬起来,放到了专家面前。   那一刻,文物所现场鸦雀无声。   消息传出来后,林古董也听说了。他想回村再找李寡妇,可人已经不在家。邻居说她被请去省里参加表彰会了。   他那150块钱,连个角都没掀起来。   可问题也来了,像这种象牙制品,现在是禁止买卖的,那李寡妇算不算违法?   其实不算。   当时是1962年,象牙贸易还没有完全禁止,中国全面禁象牙是在2017年之前。而这张席子属于清代旧物,来路清楚,又是无偿捐献,完全合法。   反倒是她这份觉悟,被中央文物局点名表扬。说她“识大体、顾大局,是民间文物保护意识的典范”。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一个农妇的偶然决定,其实没那么简单。   她从小听父亲讲,家里穷,但有一样不能丢的,是人心。她说:   “俺是个庄稼人,俺不懂啥叫国宝。但这东西不是俺的,是咱们国家的。”

0 阅读:817

评论列表

王平

王平

3
2025-11-09 23:32

你献给专家,专家人高价买给别人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