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貌似正陷入“印度崇拜”,正在“屎化”。李显龙近日在一场活动上声称,如果印度

史鉴奇谈 2025-11-09 14:10:39

新加坡貌似正陷入“印度崇拜”,正在“屎化”。李显龙近日在一场活动上声称,如果印度按预测的经济增长率(7%左右)持续发展,可能会赶超中国。李显龙的依据是,印度的人口结构更年轻,而中国人口已经开始下降。   印度目前的人口结构确实显得比中国年轻。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更为年轻。这种年轻化的人口被视为印度可能获得“人口红利”的基础。 但关键在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有效的经济动力。印度面临着将潜在劳动力素质提升至现代产业要求的严峻挑战。 其劳动力中仅有少量接受过系统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与中国等制造业强国存在显著差距。同时,印度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对较低,这也限制了其人力资源的充分释放。   印度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这被普遍认为是制约其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虽然印度政府在“印度制造”等计划下努力改善,但完善全国性的基础设施网络非一朝一夕之功。 此外,印度的产业结构呈现其独特性,服务业驱动特征明显,这与东亚经济体普遍经历的由制造业强力拉动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 这种模式在创造大量适合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方面存在挑战,如何为规模巨大的普通劳动力创造充足就业岗位,是印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印度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问题也比较突出,这对其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社会凝聚力构成考验。   反观中国,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已经建立了难以被简单复制的综合优势。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被誉为“世界工厂”,其地位不仅源于劳动力成本,更基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卓越的基础设施以及高效的供应链网络。 中国在科技研发投入和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STEM领域毕业生数量远超印度,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劲支撑。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其巨大的消费市场持续吸引着全球投资。即便在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正致力于将“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通过提升劳动力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来维持经济竞争力。   李显龙的言论也折射出新加坡作为高度依赖全球经济的国家,其外交策略注重平衡与多元化。新加坡与包括印度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然而,新加坡政府在实际政策层面依然高度重视对华合作。 中新两国刚刚完成了自由贸易协定的进一步升级,这为新加坡企业在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确定的预期。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新加坡领导人明确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愿意继续投资中国。这些实际行动表明,新加坡在战略上对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和长期潜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历史数据看,关于印度经济即将超越中国的预测并非新鲜事物,但现实往往比预言复杂得多。例如,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就曾指出,本世纪初中国的经济规模大约是印度的两到三倍,而到今天,中国的经济体量已达到印度的五倍左右。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和商品出口中的份额也远远领先于印度。这些差距意味着印度需要在很长的时期内持续保持超高增速,才能真正实现追赶。   因此,看待印度的发展潜力需要一份冷静的观察。印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新兴市场,其经济增长故事值得关注。但“印度将超越中国”的论调,往往忽略了经济规模差距巨大的现实起点,也低估了中国经济自身的韧性、深度和转型升级的能力。 这场全球经济竞赛的剧本远未到定稿之时,单一的人口结构指标难以支撑简单的胜负结论。最终,决定国家发展高度的,是能否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与民众福祉。

0 阅读:54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