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6年,高丽国进献了5位娇媚女子,朱元璋直接拉起青涩的韩氏进入内殿,不久便封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10 03:02:57

1376年,高丽国进献了5位娇媚女子,朱元璋直接拉起青涩的韩氏进入内殿,不久便封为妃子,很快,韩氏就生下朱植,朱元璋盛宠封朱植为卫王,怎料,长大后,却被朱元璋坑惨了,死后更是尸骨无存。 1376年,也就是洪武九年,高丽国那边挺懂事,给老朱送来一批美女,一共五位。这在当时算是一种政治示好。老朱别的没看上,偏偏就看中了其中一位青涩的韩氏。 老朱当场就把韩氏拉进内殿,没多久就正式册封为“妃”。这韩氏也确实争气,第二年就给老朱生了个大胖小子,就是朱植。 这下可把老朱高兴坏了。母凭子贵,韩氏的地位稳如泰山。而这个朱植,几乎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老朱对这个儿子,那是相当“盛宠”。 洪武十一年,朱植才一岁多点,老朱大笔一挥,封“卫王”。“卫”这个封号可不一般,对应的是“卫辉”,中原要地。虽然这会儿只是个名号,但足见老朱对他的喜爱。 如果只是当个富贵王爷,吃喝玩乐一辈子,那朱植这剧本拿的简直是“天选之子”。 可惜,他爹是朱元璋。老朱的“盛宠”,从来就不是让你躺平的。 朱植15岁那年,老朱给他安排了“工作”——就藩,去哪呢?辽东的广宁卫。 这是什么概念?广宁卫是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重镇,是防御北元残余势力的最前线。老朱这是把一个15岁的少年,直接扔到了战场门口。 同时,老朱还给了他一支精锐的“广宁护卫”,兵权在握。 朱植,就是老朱安插在辽东的一颗重要棋子。他这辈子最大的悲剧,就是他爹太“宠”他,给了他一个他根本玩不转的“高配”人生。 朱植在广宁待得怎么样?史料不多,但可以肯定,他压力山大。 为啥?因为他旁边有个“王炸”邻居——他四哥,燕王朱棣。 朱棣在北平,朱植在广宁。俩人都是手握重兵的边疆塞王,是老朱“九大塞王”体系里的核心成员。朱元璋的设想是,他们兄弟联手,北元别想进关。 可老朱一死,这套体系立马崩了。 新皇帝,朱植的侄子朱允炆上台,立马就干一件事——削藩。要把叔叔们手里的兵权全收回来。 这下好了,最强的朱棣直接造反,“靖难之役”爆发。 现在,轮到朱植做选择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难的选择题,而这个难题,正是他爹朱元璋亲手出的。 建文帝给他下圣旨:“朱植,你四哥反了,你赶紧从背后带兵抄他老家!” 朱棣也给他写信:“十二弟,侄子不当人子,要害咱们兄弟,你可别犯糊涂,跟我一起干!” 朱植做出了一个“聪明”又“愚蠢”的决定:他谁也不得罪,他要“摇摆”。 他确实带兵南下了,但磨磨蹭蹭。建文帝催他,他就往前挪一点,但就是不跟朱棣的主力碰。他大军开到北平城下,朱棣主力早南下了,他就围着城转了几圈,虚晃一枪,又撤回了广宁。 他想等,等这俩人分出胜负。 1402年,结果出来了。朱棣打进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自己当了皇帝。 朱植一看,麻了。赶紧跑到北京,哦不,是北平,朝见新皇帝。 朱棣是怎么对他的? 表面上,朱棣拉着他的手,说:“十二弟,你没掺和这事,很好,你还是我的好弟弟。” 可朱棣心里门儿清。在战争中,没有“中立”,“中立”就是背叛。 朱棣对这个弟弟的“坑”法,比建文帝狠多了。 永乐元年,朱棣找了个借口,说辽东那种苦寒之地,怎么能让弟弟你待着呢?来,哥给你换个好地方——荆州。 这一下,等于把朱植这头“辽东猛虎”直接拔了牙,从东北边防线,扔到了内陆的鱼米之乡。 更要命的是,朱棣把他爹朱元璋给他的“广宁护卫”全部收缴。 到了荆州,朱植彻底废了。他成了一个没有兵权、没有自由的“圈养”王爷。 你以为这就完了?没有。 朱棣对这个弟弟的猜忌,贯穿一生。朱植在荆州,天天被人监视。后来,他的另一个亲兄弟,谷王朱橞也犯了事,朱棣对朱植更不放心了。 朱植在荆州的21年,过得那叫一个憋屈。他从一个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塞王,变成了一个连出门都受限制的“囚犯”。 这种从云端跌落泥潭的落差,比直接杀了他还难受。 永乐二十二年,朱植在荆州王府郁郁而终,年仅47岁。讽刺的是,同年,他的四哥朱棣也在北征途中去世。 这对兄弟的恩怨,总算了结了。 朱植死后,就葬在湖北荆州。按理说,亲王墓规格很高。但几百年过去,沧海桑田。到了近代,他的墓葬具体位置失传。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湖北荆门的八角山发现了一座大型明代亲王墓。考古学家进去一看,傻眼了,墓室被盗掘一空,破坏极其严重,连棺椁都被砸得稀烂,几乎找不到完整的骸骨。 经过考证,这就是卫王朱植的墓。 一代亲王,生前从辽东统帅被贬为荆州囚徒,死后连安宁都得不到,墓室被毁,真正是“尸骨无存”。

0 阅读:2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