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董明珠上门讨要42万货款,经销商却说:“再发50万的货,卖完一起结!”董明珠当即表示:“行,先去仓库看看 。”谁知到了仓库,董明的一番操作,让经销商直呼:“这女人真狠!” 1991年的南京,秋老虎正厉害,柏油路晒得能烙饼。董明珠背着个帆布包,额头上的汗把刘海浸得透湿,包里揣着的催款单被手汗洇出了毛边——那是经销商欠的42万货款,拖了快半年,她这次从珠海过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要回来。 找到那家电器行时,老板正翘着二郎腿在柜台后嗑瓜子,看见董明珠进来,眼皮都没抬:“小董啊,又来催款?” 董明珠把帆布包往柜台上一放,声音脆生生的:“王老板,这钱拖得太久了,厂里等着资金周转呢。” 王老板吐掉瓜子皮,嘿嘿笑:“急啥?我这儿货卖得不错,你再发50万的货过来,等这批卖完了,42万加50万,一分不少给你结,咋样?” 这话在当时太常见了——经销商总爱用“再发货就结款”套厂家,好多业务员抹不开面子,或者怕丢了客户,只能捏着鼻子答应,结果欠款像滚雪球似的越积越多。 董明珠盯着王老板,他眼里的算计藏都藏不住。她突然笑了,伸手抹了把汗:“行啊,不过我得先去仓库看看,上次发的货卖得咋样了,心里有数才能跟厂里申请补货。” 王老板愣了一下,估计没料到她会答应得这么痛快,赶紧摆手:“仓库乱得很,有啥好看的……” “那可不行,”董明珠已经往外走,“我得对厂里负责,也得对王老板负责不是?万一货积压了,再发新的不就占地方了?” 王老板没辙,只能领着她往仓库走。那仓库在电器行后身的院子里,铁皮门一拉开,一股霉味混着灰尘扑面而来。董明珠眯眼一看,好家伙——上次发的格力空调堆得跟小山似的,箱子上落的灰能写字,好多箱子边角都潮得发绿,明显没动过多少。 “王老板,”董明珠指着最上面的箱子,“这批货是三个月前发的吧?看这样子,卖得可不咋地啊。” 王老板脸有点挂不住,支支吾吾:“最近淡季,过阵子就好了……” 董明珠没接话,转身往院子外走,王老板赶紧跟上:“哎小董,那补货的事……” “补不了。”董明珠站定,转过身看着他,眼神里一点笑模样都没了,“你仓库里的货还压着42万的,再发50万,不是让你更难周转?我今天来,就是拉货的。” “拉货?”王老板懵了,“啥意思?” “意思就是,”董明珠从帆布包里掏出提货单,“你卖不动,我拉回厂里卖。欠的42万货款,就用这些货抵,货清了,账也就清了。” 她说完就往街上走,拦了辆三轮车,跟师傅说:“去电器行仓库,拉空调,越多越好。” 王老板这才反应过来,追上去拦她:“你疯了?哪有厂家往回拉货的?传出去我这生意还做不做了?” “你欠着钱不还,传出去才真做不了生意。”董明珠甩开他的手,声音不大却透着股硬气,“我给你两条路:要么现在结42万现金,要么我把货拉走,咱们两清。” 那会儿的业务员,谁不是捧着经销商?王老板从没见过这么“不懂事”的,气得脸通红:“你一个女的,咋这么横?” “我横?”董明珠指着仓库,“我来催了八趟,你次次说‘再等等’,厂里几十号人等着工资,我不横点,钱能自己长腿跑回来?” 她指挥着三轮车师傅往仓库搬货,自己也上手,不管王老板在旁边咋骂,就是不吭声,搬得满头大汗,衬衫后背全湿透了。有路过的街坊围过来看热闹,指指点点的,王老板觉得脸上挂不住,又怕真把货全拉走,以后没法合作,急得直转圈。 最后,他咬着牙从抽屉里摸出存折:“算你狠!我取现金还你!” 等董明珠把42万现金塞进帆布包,沉甸甸的压得肩膀疼,却觉得心里敞亮。王老板看着她把钱捆好,喘着粗气说:“这女人,真狠!” 董明珠没回头,说了句:“王老板,做生意讲究诚信,下次进货,我还来。” 走出电器行时,太阳已经西斜,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帆布包勒得肩膀生疼,可她走得特别稳,路过冰棍摊,买了根绿豆冰,咬一口,甜丝丝的凉意顺着喉咙往下走。 后来董明珠常跟人说,那42万不是钱,是骨气——厂家和经销商,不该是你坑我、我骗你,得是站着把生意做了。 多年后,那个王老板成了格力在南京的大客户,每次见董明珠都笑:“当年你往回拉货,我以为你疯了,现在才明白,你是帮我守住了规矩。” 而那根在南京街头吃的绿豆冰,董明珠记了好多年——不是因为甜,是因为那一刻,她知道,只要理在这儿,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