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光污染时,通常会抱怨两件事。第一件是关乎浪漫的:城市灯火通明,我们再也

夜安赏世界 2025-11-17 11:14:28

当我们谈论光污染时,通常会抱怨两件事。第一件是关乎浪漫的:城市灯火通明,我们再也看不见璀璨的银河,星空成了远方的奢侈品。第二件是关乎生命的:灯光会让夜行的候鸟迷失方向,也会让刚破壳的小海龟分不清哪里才是大海。这些都对。但长久以来,我们可能只看到了光污染的“皮外伤”。最近,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更深层、也更隐秘的后果: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夜灯,正在悄悄地改变地球的“呼吸”方式,甚至可能在加剧全球变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整个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地、土壤)看作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它和我们一样,有“吸气”,也有“呼气”。“吸气”大家很熟悉,就是植物白天的光合作用。它们利用阳光,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吃”进去,固定下来,变成了自己的身体和养分。这是在给地球“储存碳”。而“呼气”,科学家称之为“生态系统呼吸”。这不只是动物的呼吸。植物在夜间没有阳光时,它们自己也在呼吸;还有土壤中亿万的微生物,它们在分解有机物时,也在一刻不停地往外“呼”出二氧化碳。在一个健康的自然系统里,白天“吸”进来的碳,总是比24小时“呼”出去的碳要多。这样,碳就被净“储存”了下来,地球的碳循环才能保持平衡。问题就出在夜晚的灯光上。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数据和遍布北美、欧洲的几十个地面监测站发现:人造光正在干扰这个古老的平衡。夜间的灯光,就像一剂微弱的兴奋剂。它让植物和土壤里的微生物在夜里也变得“过度活跃”,它们的新陈代谢加快了。打个比方,它们本该在夜里“安静地睡觉”(同时保持基础呼吸),现在却被灯光搅得“半梦半醒”,结果“呼”出了比正常黑夜里更多的二氧化碳。更糟的是,夜间这点人造光,又远远不足以让植物启动“光合作用”那个“吸气”的龙头来进行补偿。一来二去,“呼”出去的变多了,“吸”进来的没变。整个生态系统这个“碳银行”,就从“盈余”变成了“亏损”。我们本以为被牢牢锁在土壤和生物体内的碳,就这么白白地“漏”回了大气层。这不是零星的个案。目前,地球上约有四分之一的陆地,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光污染,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但直到现在,全球的气候模型和碳预算中,几乎都忽略了这个正在“漏碳”的漏洞。这听起来,像是给本已沉重的气候问题又添了一个坏消息。但别急,这个发现真正带来的,其实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光污染,可能是所有全球性环境威胁中,最容易解决的一个。不像其他污染物,我们不需要几十年去治理。研究者指出,我们几乎可以“一夜之间”就改善它。我们并不需要关掉所有的灯,我们只需要用更聪明的方式照明。比如,给路灯装上灯罩,让光只照向它该照亮的路面,而不是射向天空和旁边的绿地;比如使用可以调暗的灯光,在午夜之后降低亮度;再比如,选用那些对生物干扰更少的暖色调灯光。这些简单的改变,将带来一个罕见的“三赢”局面。首先,它保护了生态系统,堵住了这个“漏碳”的口子。其次,它能节省巨额的电费(全球约15%的电力用于照明)。最后,它也对我们自己的健康有益——过度的夜间蓝光同样在干扰我们身体的节律。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城市的不夜天当作繁荣的象征,习惯了用照明来营造安全感和便利。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黑夜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在生态系统运转了亿万年的节律中,昼夜交替不只是光明与黑暗的轮换,更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节拍。光污染是为数不多的、我们可以迅速行动并看到效果的环境问题。技术已经成熟,方案已经明确,剩下的只是选择:我们是否愿意让夜晚重新属于黑暗,哪怕只是一点点。~~~~~~图为笼罩在北京市区上空的光污染,图源:我拍的信源:Widespread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on ecosystem metabolism,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25). DOI: 10.1038/s41558-025-02481-0.

0 阅读:0
夜安赏世界

夜安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