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道、晋升快”,变成了如今的“怕了,真怕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硅谷,印度员工早已不是“单兵作战”。他们的优势是组织化、抱团化、体系化。一旦某个部门的主管是印度人,那么下面的主管、项目负责人、团队骨干,很快就能看到熟悉的特征:名字越来越长,口音越来越统一,文化越来越趋同。 很多大厂内部员工调侃:“你不是进部门,是进了印度区。”这话虽然夸张,却不是空穴来风。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大量技术评审、晋升委员会、项目路线规划,逐渐被这种内部生态全面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在某个领域做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形成了足够强的网络效应,能左右关键资源。 而硅谷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原因非常现实,印度工程师在“语言、沟通、自我包装、管理路线”上天然有优势。在硅谷,技术不是唯一门槛,会表达、能主动争取、愿意负责团队事务的人,更容易上升。 在这一点上,印度员工真的很适应这套游戏规则,他们不怕在会议上表达观点,不怕为自己争取项目,不怕展示存在感。而相较之下,很多中国工程师习惯“埋头干活、用结果说话”,在需要推销自己时往往显得拘谨,而硅谷从来不奖励沉默。 但这只是过去十年的故事。如今大家“怕了”,是因为事情走向了一个更极端的阶段——当印度员工不再只是“擅长上升”,而是集体占据中高层位置之后,他们形成的内部文化开始反过来塑造整个部门的决策方式。 而这种文化最大的问题是:不稳定、不技术驱动、效率低下、喜欢内耗,而且团队内部的任用开始向“熟悉的风格”倾斜。 这在多个硅谷大厂里已经不是秘密:一些项目明明几年前效率高、节奏快,可领导层换成印度团队后,开会时间变长、文档变多、汇报层层叠叠,但实际产出却不断下降。 很多中国工程师已经深刻感受到一种压力: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当整个职场生态倾向于某一群人的价值观时,你连展示优秀的机会都减少了。更严重的是,当职位、资源、项目越来越被少数族裔内部圈子垄断后,其他族群的晋升通道自然变窄,而大家一旦发现“努力不等于回报”,就会选择离开或者降低投入。这种情况在 Meta、Google、Amazon、Microsoft 等公司都出现过。 另一方面,美国科技公司最近几年大量裁员,而被裁掉的人里,工程能力强但不擅长包装的比例很高,而真正能留住位置的,往往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于是科技圈逐渐出现一种氛围:印度员工在硅谷已经不是“擅长晋升”,而是形成了“生态优势”。 你技能再强,也未必挤得进去;你努力再多,也难以改变部门文化;你不懂他们的职场规则,就很容易被边缘化。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怕了”,已经从个人层面的竞争压力,变成群体层面、结构性的焦虑。 未来硅谷会因此改变吗?很难。因为美国科技公司靠市场驱动,谁能占据话语权,谁就能塑造文化。而印度工程师已经用二十年时间证明,他们不仅能适应硅谷体系,更能主导它。 当你在一个竞争极度激烈、名额不断收缩、晋升越来越难的行业里,突然发现关键位置被一个高度团结、极具表达能力、愿意彼此提携的群体牢牢握住,压力自然会成倍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