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黑天鹅同天乱飞,全球市场被“当头闷棍”打醒了全球金融市场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一天,结果两只黑天鹅从天而降:一只是美国的利率黑天鹅,一只是日本的国债黑天鹅。11月18日早盘,亚太股市几乎全线重挫:日经225一度跌超3%,MSCI亚太指数下挫,韩国、澳洲股市统统翻绿,恒指、恒生科技指数同步走弱,A股也被拖下水。海外方面,纳指100期货一度跌近1%,道指、标普500期货跟着下行,就连此前最抗跌的虚拟币也遭到血洗,比特币被打到9万美元下方,以太坊跌破3000美元,风险资产像是一起被人按了关机键。第一只黑天鹅来自美国,是对“降息时间表”的突然翻盘。原来市场的共识是:今年12月不降息没问题,但明年上半年大概率会开启降息周期,利率高位维持的时间不会太长。现在预期被硬生生改写——不仅12月不一定降,连明年上半年都可能没戏。普徕仕首席美国经济学家 Uruci 最新观点,给市场浇了一大盆冷水。她指出,FOMC 内部开始出现罕见分歧,鹰派成员对通胀再起的担忧升温,只给12月降息打了“五五开”,并不敢轻易确认宽松周期已经在路上。在她的判断里,2025年美国经济会在 AI 相关资本开支和“大而美法案”投资激励的支撑下,继续保持不弱的韧性。前期降息的累积效应还能拖到2026年,这意味着美国经济短期内并不急需货币宽松输血,企业和就业都还能扛一阵子。真正的难点在通胀。美国政府债务占 GDP 比例已经超过120%,再叠加关税回潮、移民收紧等政策,会持续推高成本和物价,通胀很难乖乖躺回2%目标附近。只要通胀这口气压不下去,美联储就很难放心大胆往下砍利率。也就是说,市场之前画出的那条“2025—2026年顺顺利利降息”的路径,乐观得有点天真。更麻烦的是,明年5月底还要迎来新一任美联储主席,政策风格会不会变、会往哪边倾斜,全都是不确定性,利率定价只能更保守。第二只黑天鹅则从日本债市飞出,直接砸在全球流动性的闸口上。就在市场把目光牢牢盯在美联储时,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然上冲到1.75%以上,逼近2008年以来高点,而推手正是首相高市早苗酝酿的大规模财政刺激。外媒消息称,她上任后的第一份刺激方案规模可能高达17万亿日元,甚至更高,明显超过去年的13.9万亿日元。三季度日本经济同比萎缩1.8%,虽然略好于预期,但这是六个季度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出口又受到美国关税压力,日本政府选择“加杠杆救增长”,在逻辑上说得通。问题是,日本早就是全球公共债务占比最高的发达经济体,如今继续大笔发债,马上引发投资者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结果就是国债遭抛售、收益率猛涨,利率上行把日本国内的融资成本先抬了一截。真正让全球紧张的,是日本在国际金融体系里的角色。日本拥有大约3.7万亿美元净对外资产,国内国债存量约7.8万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债权国”。一旦日债利率大幅抬升,海外资产配置和日元套利盘都要被迫重算。资金回流、日本机构减持海外债券和股票,会通过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三条链条,把收紧效应传导到全球。2025年5—6月,日本债市波动率已经冲上20年高位,当时各大机构就开始担心“全球债市最后一根钉子”在松动。现在再叠加更激进的财政刺激预期,等于在这根钉子上又拧了一圈。法国兴业银行策略师 Albert Edwards 甚至放话,如果日本国债收益率持续往上走,在极端情形下,不排除演化成一次“全球金融末日式”的流动性收缩,把世界经济增速拖到1%。这句话未必就是最终结局,但足以让市场神经高度紧绷。两只黑天鹅叠加,直接催生了今天各类风险资产的集体跳水。一边是“降息没你想得那么快”的现实,冲击了大家对宽松周期的想象;另一边是“全球最大债权国在悄悄抽水”,让流动性前景陡然变冷。投资者突然意识到,未来的金融环境,很可能是利率高位停留更久、全球流动性更紧、资金成本更贵。此前搭在“快降息、慢缩表”假设上的资产定价体系,被迫在短时间里重新洗牌,股市、债市、汇市和币圈一起抖落泡沫。接下来,市场要盯紧三个关键信号:美联储12月会议的前瞻指引究竟有多鹰,日本央行会不会被迫出手压制长端收益率,日本政府在财政刺激上会不会降档;同时,还要观察年底前全球是否出现新一轮避险浪潮。如果这几项里有任何一条走向“更紧、更贵、更悲观”,那么今天这轮暴跌,很可能只是新一轮波动周期的开场白,而不是收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