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突然握手,同时宣布“暂停” 中美双方同时宣布暂停航运领域的惩罚性收费——中国对美国船舶停收"特殊港口费",美国也暂停了对中国船只的加征关税。这场持续数月的贸易拉锯战,终于出现了实质性转机。 仔细看这次互免措施,时间点卡得相当精准。中国交通运输部选择在11月11日正式实施,恰好对应美方政策生效节点。这种对称式操作背后,是双方在博弈中形成的微妙默契。要知道,此前中美互相加征的关税曾高达三位数,现在能坐到谈判桌前各退一步,说明贸易战确实让双方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韩华海洋案例的处置。中国在10月刚制裁其五家美国子公司,指控它们配合美国"301调查",转眼到11月就宣布暂停制裁。这种收放自如的操作,既展现了强硬立场,又为后续谈判留足余地。更关键的是,连带着把针对中国造船业供应链安全的调查也暂缓一年,这相当于给双方都争取了缓冲期。 在关键物资管控方面,中美这轮互动更是暗藏玄机。中国新增芬太尼前体化学品出口管制,直指美国长期诟病的毒品问题;同时解除镓、锗、锑等战略金属的出口禁令,还暂停稀土技术出口限制。这些举措看似让步,实则是以技术优势换取谈判筹码——毕竟中国在这些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 美方的回应同样意味深长。同意暂停对持股超50%的被列名外国企业附属公司实施出口限制,这等于是给中美技术合作开了道口子。从航运到科技,这场解冻正在向纵深发展。 纵观这轮互动,最明显的特征是"对等原则"。每个让步都有回报,每个暂停都有对应,这种精密的政治算术背后,是双方在试探中重建信任的艰难过程。但要注意,所有暂停期限都设定为一年,这既给企业吃了定心丸,又为后续谈判埋下伏笔。 从更宏观视角看,这些措施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当两个最大经济体开始修复贸易通道,受影响的不只是中美企业,整个亚太地区的经贸生态都将随之调整。特别是在造船、稀土、电子原材料这些战略领域,政策松动带来的连锁反应可能会超乎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