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江苏无锡知县廖纶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拿出120两银子,订制一套惠山泥

李看明月 2025-11-22 16:05:34

1884年,江苏无锡知县廖纶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拿出120两银子,订制一套惠山泥人送给慈禧太后。这笔钱不是小数目,一个七品知县的年俸也就80两,加上养廉银也不过二百两出头。但他没有选择,慈禧五十大寿,全国官员都在绞尽脑汁准备贺礼。 1884年的无锡县衙,后堂的灯亮到后半夜。廖纶捏着账本,手指在“120两”那个数字上反复摩挲,指节都泛了白。窗外的雨打在芭蕉叶上,噼啪作响,跟他心里的鼓点一个节奏。 “老爷,真要花这么多?”师爷蹲在旁边,烟袋锅子在鞋底磕得邦邦响,“您一年俸禄才80两,加上养廉银凑满二百两,这一下就去了大半,家里这个月的用度……” “没法子。”廖纶叹口气,把账本合上,纸页间夹着的寿礼单子露了出来,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地官员准备的贺礼——苏州知府备了玉雕屏风,扬州盐道送了整船的绸缎,连隔壁常州的知县都托人弄了幅唐伯虎的真迹。 下个月就是慈禧五十大寿,全国的官员都跟疯了似的,绞尽脑汁想讨太后欢心。廖纶一个七品知县,没家底没靠山,想在这场“贺礼大赛”里出头,难如登天。 “金银珠宝咱送不起,古董字画辨不清真假,”廖纶起身踱了两步,“但咱无锡有样东西,别处没有。” 师爷眼睛一亮:“您说的是惠山泥人?” “对喽。”廖纶拍了下手,“前阵子去惠山巡查,见那些匠人捏的泥人,眉眼带笑,活灵活现。太后见惯了珠光宝气,说不定就稀罕这接地气的玩意儿。” 话是这么说,可真要订制一套能送进皇宫的泥人,价钱着实吓人。廖纶亲自跑了趟惠山,找到最有名的“泥人张”作坊,掌柜的听说是要送太后的,连连摆手:“大人,这活儿我接不了。寻常泥人几文钱一个,要做镶金嵌玉、带布景的全套,没一百两拿不下来,光那上好的澄泥就得专程去青龙山采,还得用糯米汁调,防裂防潮……” 廖纶咬了咬牙:“做!钱我来想办法。” 他回县衙就开始凑钱,把夫人的嫁妆首饰当了,又跟钱庄借了点,才算凑够120两。签契约那天,夫人红着眼圈说:“老爷,要是这礼送了没响动,咱家可就……” “放心。”廖纶握着她的手,“我看那些泥人,透着股子喜气,太后见了定能高兴。再说,咱一没贪墨,二没搜刮百姓,就算不成,心里也踏实。” 接下来的一个月,惠山的作坊里日夜不歇。廖纶几乎天天往那跑,盯着匠人捏泥人:“这组‘八仙过海’,铁拐李的葫芦得再亮些;那组‘百子图’,孩子们的脸蛋要红扑扑的,像刚剥壳的荔枝。”匠人们被他催得急,手上的活却不敢含糊,连给泥人描眉的笔,都用的是苏州最细的狼毫。 寿礼送出去那天,廖纶站在码头,看着装泥人的樟木箱被抬上漕船,心里七上八下。师爷在旁边打趣:“大人,您这心都快跳出来了,比当年中举还紧张。” “能不紧张吗?”廖纶苦笑,“这箱子里装的可不是泥人,是咱无锡百姓的手艺,是我廖家半年的嚼用。” 消息传回无锡时,已经是一个多月后。送信的驿卒骑着快马冲进县衙,举着一封黄皮信封喊:“廖大人,太后赏的匾额到了!” 廖纶拆开一看,手都抖了——信上写着太后的朱批:“惠山泥人,形神兼备,甚合朕意。赐‘巧夺天工’匾额一方,着无锡知县廖纶,督造泥人工坊,以彰民间技艺。” 整个无锡城都炸了锅。百姓们涌到县衙门口,敲锣打鼓放鞭炮,比过年还热闹。惠山的泥人匠人们更是激动得抹眼泪,都说:“咱捏泥人的,也能让太后说好,廖大人功不可没!” 廖纶站在门楼上,看着底下欢腾的人群,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想起凑钱时的窘迫,想起盯着匠人干活的焦虑,突然觉得,这120两花得值——不光讨了太后欢心,给无锡挣了脸面,更让手艺人的活儿有了奔头。 后来那“巧夺天工”的匾额挂在惠山作坊门口,风吹日晒几十年,字还是金灿灿的。来往的游客都要摸一摸,听当地人讲廖纶的故事:“那时候啊,咱知县大人是真敢干,拿半家产赌一把,赌赢了手艺,也赌暖了咱老百姓的心。” 其实廖纶自己知道,他哪是赌。他就是觉得,这世上最珍贵的,不是金银珠宝,是藏在烟火里的巧思和匠心。就像那些泥人,看着普通,却能把日子捏得热热闹闹,把人心焐得踏踏实实。这大概就是慈禧太后喜欢它们的原因,也是无锡泥人能传下来的根由吧。 (来源:中国日报)

0 阅读:1549

评论列表

土豆

土豆

12
2025-11-22 18:37

为讨老妖婆欢心,也是绞尽脑汁了。

用户16xxx60 回复 11-22 22:21
有些事,不能以现代人的意识思维去看待评价。

艹x艹 回复 用户16xxx60 11-23 00:16
现代人不也这样吗

樱桃大丸子

樱桃大丸子

7
2025-11-22 22:33

慈禧只是垂帘听政,又没有当皇帝,怎么可能用“朕”这个称呼?

猜你喜欢

李看明月

李看明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