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跪,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娘。11月24日,江苏徐州,一男子父亲离世,母亲病重在

日月名光 2025-11-25 16:24:00

这一跪,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娘。11月24日,江苏徐州,一男子父亲离世,母亲病重在养老机构,男子面对老宅跪地三叩首,独自离开,“以前都是父母目送,这次自己锁门”。此等情形让人泪目: 此去千里何时还? 归来尚怕小儿嫌。 进退两难无立处, 左右无亲更无缘。 这位徐州男子在老宅前跪地三叩首,他跪拜的不仅是一栋即将空置的房屋,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更是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童年与青春。 这一跪,是对“家”的正式告别 “以前都是父母目送,这次自己锁门”——这句话平静却如鲠在喉,如刀割般痛。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当最后一位长辈离开老宅,那个曾经承载欢笑与温情的空间,便从“家”变成了“故居”。门从里面叉上,意味着还有人等你回来;在外面落锁,意味着你已成了这栋房子的客人。男子的三叩首,是向曾经守护他成长的父母致谢,是向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告别,也是向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时空行最后的敬礼。 这一跪,是从“家人”到“游子”的无奈转身 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当最后一把锁落下,锁住的不仅是门,还有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在外奔波的,还有谁不是游子。我们这些游子,恰似无根的浮萍——在城市里我们是异乡人,在故乡我们是客人。这种双重疏离感,构成了我们这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在城市拼搏,获得了物质上的立足之地,却在精神上失去了那个可以无条件回归的港湾。 这一跪,是从辛酸“锁门”到孤独“断舍离” 一个锁门的简单动作,在此刻充满了仪式感。它标志着一个家庭单元的暂时终结,一段血脉传承的物理中断。那把锁,锁住的是母亲做饭的炊烟,是父亲读报的背影,是春节团聚的喧闹,是每一个平凡周末的安宁。 当家变成故乡,我们与这片土地的关系就从“归属”变成了“怀念”。这是一种情感的降维——从三维的、可触摸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二维的、只能在记忆中翻阅的影像。 在消逝中寻找永恒 然而,我们也不必过于悲伤。这种告别,某种程度上也是生命循环的必然。正如树木的年轮,每一圈都记录着成长,也记录着离去。老宅的“空”,恰恰证明了它曾经如此丰盈地“满”过。 作为游子,我们要在父母健在时,让关怀具体而微——不仅仅是物质供养,更是情感上的紧密连接。一个电话,一次突如其来的回家,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温暖。要将老宅的精神内化为前行的力量——那些在老宅里学会的诚实、勤劳、善良,应该成为我们在城市立足的精神底色。要重新定义“根”的意义——也许“根”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那些被我们携带一生的价值观、记忆和爱。 锁上门,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铭记。当我们把老宅装进行囊,把父母的教诲刻在心上,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在建造一个移动的故乡。那个跪地叩首的男子,他用最传统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传承——老宅会空,但记忆不会;父母会老去,但爱不会。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都是带着故乡行走的人。有空时,确实该多回去看看,不仅是为了看望年迈的父母,也是为了与那个曾经的自己重逢,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

0 阅读:6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0

用户10xxx30

3
2025-11-25 20:33

你的背井离乡 在增速百分比中 体现了你的价值[哭着笑][哭着笑]

友友

友友

2
2025-11-25 20:29

心突然抽紧,不知说什么

日月名光

日月名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