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从南京来了一户姓汪的人家,下放到我们生产队插队落户,男的叫汪北舟,女

小依自强不息 2025-11-26 17:21:14

70 年代,从南京来了一户姓汪的人家,下放到我们生产队插队落户,男的叫汪北舟,女的真的不知姓什么叫什么,他们家有六个孩子,一共八口人,最大的是个男孩,刚来的时候,男孩下面的弟弟妹妹都管他叫小哥,邻居们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喊大哥呢,时间长了相处熟悉了,才从汪北舟的口中知道了其中的缘由。汪北舟说,这大男孩上面原本还有个哥哥,生下来没满周岁就得了急病走了。那时候南京城里条件也不算好,医疗跟不上,夫妻俩伤心了好久。后来又怀了孩子,生下来是个男孩,就是现在这个老大。 七十年代的风裹着土腥味,南京来的汪北舟一家八口,挤进了生产队的土坯房。 六个孩子像刚抽条的玉米苗,跟着大人在田埂上晃悠,最小的扎着羊角辫,追着前面的男孩喊“小哥”。 邻居们蹲在门槛上纳鞋底,眼睛却瞟着那串“小哥”的喊声——明明是头胎,怎么不叫大哥? 日子在田埂上磨出了熟稔,一次晒谷场歇晌,汪北舟卷着旱烟,烟丝在纸上游走,才把话漏了出来。 “原先有个老大的,”他的手指在烟纸上顿了顿,“生在南京城的老巷里,周岁那天发了急病,高烧烧得小脸通红,夫妻俩抱着往医院跑,可那会儿城里医疗也跟不上,小被子裹着的温热,到底凉在了半道上。” 烟卷燃到了手指,他甩了甩手,声音低了些:“后来又怀了现在这个,生下来时,我摸着他的后脑勺,突然说了句‘就叫小哥吧’。” 邻居们才懂,那声“小哥”不是错位的称呼,是把没来得及喊出口的“大哥”,轻轻挪到了第二个孩子身上。 像是怕风把那个名字吹跑,又像是给心里的空缺,填了块带着体温的软布。 后来小哥带着弟弟妹妹下地挣工分,筐绳勒红了肩膀,身后的妹妹递过块红薯干,还是脆生生喊“小哥”。 汪北舟蹲在地头看着,烟圈飘到孩子身上,像是给每个“小哥”的尾音,都裹了层看不见的糖。 现在想起那家人,总记得土坯房的烟囱,和小哥弯腰帮妹妹系鞋带时,被风掀起的衣角——有些称呼不是忘了规矩,是把疼酿成了蜜,藏在日子的褶皱里。 等你凑近了,才闻见那甜味里,混着一点点,不敢大声哭的想念

0 阅读:7
小依自强不息

小依自强不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