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茨把话说的很硬!11月26日,德国总理默茨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必须承认

德国总理默茨把话说的很硬!11月26日,德国总理默茨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必须承认,他别无选择,无法成功结束乌克兰战争。关于欧洲事务的决定只能通过双方协商一致才能做出。乌克兰不是棋子,而是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它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 未经乌克兰和欧洲国家同意,由大国之间谈判达成的协议,无法成为乌克兰实现真正、可持续和平的基础。同时,我们希望这场战争尽快结束。很显然,在美俄已经拿出28点条款之后,面对美俄绕开乌克兰和欧洲进行协商的局面,德国明显非常不满,因而把话说的很强硬。 但是,现在的局面就是,德国可以对俄罗斯表达各种愤怒,问题是美俄达成共识的大框架,欧洲和乌克兰能够拒绝多少呢?说句不客气的,美俄两国确实就是不重视欧洲和乌克兰的态度。 乌克兰战争打了这么久,谁在承受最直接的后果?是欧洲。能源价格的飙升,难民潮的冲击,还有家门口炮火连天带来的巨大安全压力,这些都是欧洲国家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的现实。 他们掏钱、送武器、接纳难民,几乎是在用尽自己的国力去支撑乌克兰,为的就是捍卫一个他们所信奉的秩序:主权国家不容侵犯,国际规则必须遵守。 现在,如果美俄真的达成了某种“大国默契”,那么欧洲之前所有的付出和牺牲,瞬间就变得像个笑话。 他们感觉自己不是棋手,甚至连棋子都算不上,更像是那个被随意摆弄的棋盘本身。默茨强调“乌克兰不是棋子”,其实是在哀嚎:“欧洲也不是棋盘!” 然而,国际政治从来都不是讲感情的地方,它讲的是实力和筹码。美俄两国之所以敢这么谈,正是因为他们手里握着欧洲和乌克兰暂时无法比拟的牌。 俄罗斯手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和能源这张旧王牌,而美国则手握着全球金融霸权、军事优势以及对乌克兰援助的“总开关”。当这两个巨人决定要私下聊聊时,欧洲的抗议声量再大,也很难传进紧闭的门内。 他们可以表达不满,可以谴责,甚至可以威胁要采取自己的行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美俄真的达成了一个框架协议,欧洲和乌克兰能拒绝的到底有多少? 是能拒绝协议的某一个条款,还是能直接拒绝整个协议的存在?这是一个让所有欧洲领导人都感到无力的问题。 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对德国的刺激尤为强烈。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一直试图在欧盟内部扮演领导角色,推动欧洲实现“战略自主”。 可现实是,无论是能源安全还是军事防务,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深度依赖美国。 默茨的强硬表态,既是对美俄绕开欧洲行为的愤怒反弹,也是在向欧盟内部喊话,提醒大家如果再不真正团结起来,那么下一次被当成空气的,就不仅仅是这一次的和平谈判了。 这或许是一个契机,让欧洲人开始认真思考,当那个跨大西洋的“保护伞”不再那么可靠时,自己到底该如何在世界的牌桌上站稳脚跟。 说到底,这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原则和价值观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美俄之间的博弈,更像是一场回到19世纪的经典权力政治游戏,他们关心的是势力范围的划分和彼此利益的交换。 而欧洲所坚持的基于规则的秩序,在这种赤裸裸的强权对话面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德国可以愤怒地拍桌子,但无法改变桌子两边坐着的是美俄这个事实。 乌克兰的悲壮抵抗,赢得了全世界的同情和尊重,但在大国交易的算计中,同情和尊重往往不是最重要的砝码。 那么,未来的走向会是什么?欧洲会因此彻底觉醒,开始一条艰难但独立的自主之路吗?还是会在美俄达成的大框架下,无奈地接受一个“掺了水”的和平? 乌克兰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继续抗争,还是被迫接受一个自己并不满意的结果? 默茨的这番硬话,像是在迷雾中点燃的一支火把,照亮了欧洲的焦虑和困境,但火把能照亮多远的路,又能燃烧多久,没有人知道答案。 这盘大棋,似乎才刚刚进入最关键、也最不可预测的阶段。当棋手们开始重新布局时,棋盘上的角色们,真的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0 阅读:1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史气沉沉讲国际军事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