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身体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我不会再回中国!”被中国夫妇收养4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回到了日本,对养母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1945年抗战胜利的硝烟还没散尽,东北大地满是战后的疮痍,3岁的日本遗孤野板祥三被遗弃在寒风里,父母跟着溃败的日军仓皇逃离,把他丢在了陌生的中国土地上。 河北矿工赵凤祥和妻子李秀荣一辈子没生养,看着孩子冻得发紫的小脸,心一软就把这个侵略者的孩子抱回了家,给取名赵连栋,这一养就是整整40年。 而赵连栋的养父母日子过得有多苦,就显得他的背叛有多刺眼。赵凤祥在煤矿挖了一辈子煤,脊背被沉重的矿车压得再也直不起来,李秀荣在家缝缝补补贴补家用,夫妻俩啃着掺沙子的窝头,却把省下来的细粮给赵连栋熬粥。 冬天家里没有暖气,夫妻俩把赵连栋夹在中间睡,用自己的体温给他取暖,自己的手脚却冻得长满冻疮。 为了让他上学,赵凤祥每天多扛两趟煤,李秀荣半夜起来纺线到鸡叫,硬是把这个日本孩子供到了初中毕业,还托人给他找了机械厂的工作,后来又东拼西凑借钱盖了三间瓦房,风风光光给她娶了媳妇。 街坊邻居都说,老赵两口子对赵连栋比对亲儿子还亲,可这40年的掏心掏肺,在赵连栋眼里竟抵不过日本亲属递来的一张身份证明。 1980年代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搞起了“遗孤回归支援政策”,不仅给回国的遗孤安排住房,还发放每月几万日元的生活补贴,赵连栋通过日本驻华机构找到亲生亲属,得知自己是“野板祥三”后,心态就渐渐变了。 他开始对着日本地图发呆,嫌弃中国的饭菜不够精致,抱怨家乡的街道不够整洁,连说话都刻意模仿日语腔调,全然忘了自己是吃着中国的小米粥、就着咸菜长大的。 临走前,他跪在养父母面前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承诺“等我在日本安顿好,立马接你们过来养老,这辈子绝不会忘了你们的恩情”。 这番情真意切的表演,把老两口骗得团团转,拿出毕生积蓄给他们凑了路费,李秀荣还连夜缝了件棉袄,怕他在日本冻着。 可到了日本,赵连栋就像变了个人。日本政府给的补贴让他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亲生亲属带他吃生鱼片、泡温泉,告诉他“你是纯粹的日本人,以前在中国只是暂时寄住”,这些话像毒药一样钻进他的耳朵,让他彻底忘了自己是谁。 他开始刻意疏远中国的养父母,起初还会寄几张照片、写几封短信,后来干脆以“工作太忙”“语言不通”为由断了联系。 李秀荣想念儿子,攒了半年的钱想去日本看看,给他发了十几封信都石沉大海,打电话过去他要么匆匆挂断,要么让日本妻子敷衍几句。 1997年,李秀荣不小心摔倒卧病在床,临终前还攥着赵连栋儿时穿的小棉袄,一遍遍喊着他的名字,可直到闭眼,她都没等来儿子的一句问候。 赵凤祥发加急电报通知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他也只是回了封冷冰冰的电报,连葬礼都没回来参加,转头就在日本接受采访时,说出了那句寒透人心的话。 二战结束后,像赵连栋、中岛幼八这样的日本遗孤在中国共有3000多人,他们大多被东北、河北、山东的普通百姓收养。 那些养父母大多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有的亲人死于日军的炮火,有的家园被日军烧毁,但他们还是放下仇恨,用最朴素的善良养育了这些侵略者的孩子。 数据显示,这些遗孤中90%以上都得到了中国养父母的悉心照料,不少人还被培养成了医生、教师、工人,可像赵连栋这样的少数人,却在日本的物质诱惑和身份洗脑下,变成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日本政府当年抛弃了他们,战败时只顾自己撤退,根本不管这些孩子的死活,是中国百姓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可日本后来的“温情牌”,却让这些人忘了谁才是真正的恩人,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实在可笑又可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