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写道:“中日外交争端持续僵持,北京全方位高强度向日本施压,逼迫日本撤回‘台湾有事’言论。继旅游、电影、水产品后,北京会否对日本重拳打出‘稀土牌’成看点。” 咱们先掰扯明白,中日这波外交僵局根本不是凭空来的,核心就是日本蹬鼻子上脸,非得扯“台湾有事”这茬,这可是戳中了中国的底线,北京能不反击才怪! 之前先停了赴日旅游,然后电影市场不给日本片子铺路,水产品直接卡了进口,这一步步都是给日本敲警钟,意思很明确:你要是不收回那些混账话,后面的苦头还在等着。 现在大家都在猜,接下来会不会祭出“稀土牌”这张王炸,其实这事儿根本不是能不能打,而是什么时候打、怎么打,得先把里面的门道说清楚,全是实打实的情况,没有半点瞎编。 首先得搞懂,稀土对日本来说可不是普通的矿产,那是他们高端制造业的命根子! 日本是全球稀土消耗大国,尤其是汽车、半导体、电子元件、精密仪器这些赚钱的产业,离了稀土根本玩不转。 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手机里的芯片、导弹的制导系统,还有工业机器人的关节部件,都得用稀土来提升性能,少了它,日本的制造业就得歇菜一半。 而中国呢,不只是全球稀土储量大国,更关键的是掌握了稀土分离提纯的核心技术,这才是最要命的。 稀土这东西挖出来的时候是混合矿,得经过复杂的分离工艺才能变成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全世界能把这活儿干得又好又有效率的,中国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早年间日本90%以上的稀土都从中国进口,后来虽然搞了进口多元化,但直到现在,关键的中重稀土和高纯度分离产品,还是得靠中国供货,这就是北京手里的硬筹码。 可能有人会说,日本不是早就找替代来源了吗?确实,2010年那次因为钓鱼岛问题,中国曾经收紧过对日稀土出口,可把日本吓惨了,从那以后他们就开始四处找补,比如从澳大利亚、印度、越南进口稀土矿。 但这里面有个坑,这些国家要么是稀土矿的品位不行,要么就是没有成熟的分离提纯技术,挖出来的原矿往往还得运到中国来加工,最后再买回去,绕了一圈还是离不开中国的产业链。 就说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喊了这么多年扩大产能,实际年产量还不到中国的零头,而且大部分是轻稀土,日本急需的中重稀土还是得靠中国。 印度的稀土矿杂质多,分离出来的产品纯度不够,根本满足不了日本高端制造业的要求,所以所谓的“替代来源”,顶多是让日本能勉强维持,想彻底摆脱依赖,至少现在还做不到。 再说说中国这边的情况,“稀土牌”不是随便就能打的,它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真要是限制对日稀土出口,日本的制造业马上就得掉链子,汽车厂可能会因为缺稀土减产,半导体企业的芯片产能得缩水,这对本来就复苏乏力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得考虑后果,稀土出口也是中国的重要外贸收入之一,而且现在讲究国际贸易规则,随便动用出口限制,可能会被一些国家拿来说事,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 更重要的是,日本肯定会加大力度扶持替代来源,虽然短期没用,但长期来看,可能会让中国失去一部分稀土市场,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北京不是不敢打这张牌,而是得选对时机,打在刀刃上,既要让日本疼,又不能让自己吃亏。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已经通过旅游、电影、水产品这几波操作,让日本感受到了压力。 赴日旅游的中国人少了,日本的旅游业少了一大块收入;电影市场不给排片,日本的影视公司赚不到中国的票房;水产品进口一停,日本的渔民哭爹喊娘,这些都已经让日本的相关产业扛不住了。 但这些还都是轻量级的,真正的重拳就是稀土牌,北京现在不打,就是在看日本的反应,等着日本主动撤回“台湾有事”的言论。 要是日本还硬扛着,不把中国的警告当回事,那稀土牌随时可能落地,而且不会是全面禁运,更可能是针对性的限制,比如减少高纯度稀土产品的出口配额,或者放缓通关速度,这样既能精准打击日本的要害产业,又能给自己留有余地。 还有一点必须说清楚,中国从来都不是主动挑事的一方,这次的所有施压措施,都是因为日本先触碰了“一个中国”的底线。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日本喊着“台湾有事”,本质上就是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 北京之前的措施都是在提醒日本,别越界,但如果日本执迷不悟,那中国只能拿出更厉害的手段。 稀土牌就是最后的威慑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的经济命脉,比旅游、水产品的影响大多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日本会不会联合美国来反制?美国虽然也能提供一些稀土,但美国的稀土产量同样有限,而且分离技术也不如中国,想满足日本的需求根本不现实。 再说了,美国自己的制造业也需要稀土,不可能把有限的稀土都让给日本。所以日本就算想找美国帮忙,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