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欧盟可以这样规定,中国也可以!从2027年2月18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

初一爱说 2025-11-27 16:57:20

既然欧盟可以这样规定,中国也可以!从2027年2月18日开始,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手机,除非有极少数例外,否则都必须设计成让消费者自己能轻松拆装、更换电池。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以后我们自己就能给手机换电池,就像以前用诺基亚时那样,不用花大价钱的地去找官方售后! 2027年2月18日,这个看似还有点远的日子,可能会成为消费电子史上一个极其锋利的分水岭。这不仅是一个日历上的标记,而是欧盟一道不可逆转的铁令生效之时:凡是在那边市场上卖的手机,除非你是特殊的医疗或防水设备,否则必须要把电池做成“用户能轻易更换”的样子。这道指令像是一把手术刀,直接切开了科技巨头们精心包裹了十年的“商业死结”。 别以为这是要把时光机倒回那个还要随身揣着两块“板砖电池”、没事就把后盖抠下来玩儿的诺基亚年代。虽然那会儿一部手机用个三五年是常态,大家也有这种“换电自由”,但这次变革的底层逻辑完全变了。 现在的手机厂商把电池封死在机器肚子里,真的仅仅是为了美学、轻薄或者防水吗?看看那些防水性能优异的机型,并不一定非要把电池焊死不可。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资本对用户的隐形围剿:把电池寿命精准控制在两三年,等到续航尿崩时,你要么面对官方售后动辄几百上千的高昂换修费,要么就在频繁的充电中耗尽耐心,最后被迫为了个电池去换整台手机。 这种“计划性报废”的逻辑,早已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财富密码。当你试图找第三方维修省点钱时,系统弹出的非正品警告、故意设限的功能阉割,还有被深埋在主板下极其复杂的拆解难度,本质上就是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消费牢笼”。 他们用一体化的高端设计做幌子,实则剥夺了用户对产品的掌控权,把本来是耐用品的手机硬生生变成了快消品。 更有趣的是,面对欧盟这记重锤,厂商们的反应暴露了真相:技术从来不是壁垒。之前说着“不可能”、“做不到”的大厂们,现在方案出得比谁都快。 苹果已经在研究“电感应粘合剂脱粘技术”,通电就能松胶;vivo搞出了更利于快拆的磁吸结构,OPPO也有了双电池桥接方案,连那个只需两秒就能完成更换的Swippitt系统也已经在CES展会上亮相。 甚至为了回应安全质疑,国际上连UL4200A-2023这样的安全标准都配套好了,从抗摔到耐高温一应俱全。看吧,只要不涉及到底层利益,那些所谓的“技术倒退”立马就能变成“技术创新”。 这事儿表面看是在欧洲,但震源波及的其实是全球供应链。你想想,为了节省开模和流水线成本,任何一家想要全球化的厂商都不可能专门给欧洲造一套模具,给中国造另一套。只要那边的口子一开,国内的消费者顺带也就“解套”了。 更有意思的商业想象力也随之打开,想象一下未来街头,像共享充电宝一样密集的“手机电池柜”,扫脸、开柜、99秒换上一块满电电池,这种类似电动车“换电模式”的设想正在成为资本眼中的新肥肉。 要知道,仅中国手机电池市场在2025年就能达到950亿元的规模,这块大蛋糕一旦让合规的第三方厂商分食,原厂那些高不可攀的定价体系瞬间就会崩塌。 这更是一场关于资源的博弈。中国每年产生4亿部废旧手机,却因为一体化设计难拆解,正规回收率连5%都不到。 如果电池能像乐高积木一样轻松取下,哪怕83%的用户愿意为此牺牲一点手感,换来的也是设备寿命的大幅延长。 这不正是《“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里提到的绿色设计方向吗?当科技不再为了绑架用户而设限,而是让权利回归消费者,这种“可拆卸”才不是复古,而是对这十年来被“封闭生态”异化的智能手机行业,进行的一次最彻底的拨乱反正。 信源:苹果iPhone Fold无痕屏幕已就绪,电池和铰链成量产关键卡点 环球网

0 阅读:36
初一爱说

初一爱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