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警告!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分析师熊野英生:如果这样的中日关系持续1年以上,即使没有2.6万亿日元,也将减少2万亿日元以上的中国游客消费,对于日本的旅游产业,特别是地方经济将造成巨大冲击。 中日关系持续紧张对日本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冲击,早已不是潜在风险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这背后是中国游客在日本旅游业中的核心地位和日本经济对这份消费的深度依赖。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赴日游客达748.72万人次,占日本海外入境游客总量的23.66%,已经超过韩国成为第一大客源地,更关键的是消费能力。 2024年中国内地游客人均在日购物消费11.9万日元,而人均旅游支出最高的澳大利亚游客,购物开销还不到6万日元,这种“爆买”能力直接撑起了日本不少行业的半边天。 就拿日本药妆店来说,2025年春节期间,大阪心斋桥的松本清门店里,中国游客的客单价是平时的三倍以上,小林制药退热贴、大正感冒颗粒这些热门药品经常被抢购一空。 随着中国外交部和文旅部发布赴日旅游提醒,国内旅行社纷纷下架赴日产品,退单潮瞬间席卷日本旅游业,东日本国际旅行社一天之内的取消量就从一成飙升至七成,12月份的20个研学团、企业和政府交流团全部泡汤,新咨询量更是暴跌。 如今的情况比2012年更严峻,因为中国游客在日本入境游中的占比和消费占比都比当年大幅提升,当时中国游客同比减少25.1%就让当地旅游业一片哀嚎,现在要是持续一年以上,后果可想而知。 这种冲击绝非仅限于酒店和旅行社,而是沿着产业链层层蔓延,旅游大巴公司面临贷款违约风险,导游、翻译等从业人员大量失业,药妆店、电器行、免税店的货架从被抢空变成无人问津,大阪心斋桥、东京秋叶原这些曾经挤满中国游客的商圈,如今不少店铺都在打折促销却门可罗雀。 日本地方经济本就薄弱,很多偏远地区几乎全靠旅游产业支撑,中国游客的缺席让这些地方的税收锐减。 公共设施维护、民生福利支出都成了难题,原本指望靠旅游增收的地方政府,现在反而要拿出财政补贴受影响的企业,形成了恶性循环。 野村综合研究所早就测算过,要是中国赴日游客出现类似2012年的减幅,日本一年的经济损失将高达2.2万亿日元,实际GDP会减少0.36%,这和熊野英生预测的2万亿日元以上完全吻合。 要知道日本2023年的GDP也就4.21万亿美元左右,可对于常年经济增长乏力的日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有人说日本可以找东南亚或欧美游客替代,可现实根本不允许,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是其他国家游客难以比拟的,东南亚游客虽然数量可能补上。 但人均消费远低于中国游客,澳大利亚游客人均旅游支出高,可购物占比只有15%,根本带动不了药妆、电器这些核心消费板块。 之前富士山周边的旅店试图争夺泰国、新加坡游客,结果只能陷入降价大战,最后还是赚不到钱,现在就算日本想复制这套操作,也解决不了地方经济的燃眉之急。 毕竟那些为中国游客量身打造的旅游设施、服务体系,面对其他国家游客时要么用不上,要么性价比极低,这种结构性依赖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 从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到如今的中日关系紧张,历史已经两次证明,日本旅游业和地方经济根本承受不起失去中国游客的代价。 之前中国游客赴日意愿稍有回升,日本旅游相关股票就跟着上涨,现在退单潮一来,这些股票又全面下跌,足以看出资本市场对中国游客的依赖。 熊野英生的警告其实是给日本提了个醒,中国游客的钱包不是大风刮来的,旅游意愿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是连基本的外交互信都维持不了,还想靠着中国游客拉动经济,简直是异想天开。 那些指望中国游客拯救的日本地方商家,现在可能正在后悔当初没有多做些预案,而日本政府要是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等待他们的恐怕不只是2万亿日元的消费损失,还有地方经济的长期低迷和旅游业的一蹶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