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注意到王毅外长对日本首相的最新称呼变了,从直呼其名“高市早苗”改成了“日本现职领导人”,这一字之差,在外交语言里可是藏着千钧之力! 懂点外交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级别的称呼调整绝对不是随口说说,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斟酌,背后传递的信号分量十足。 外交场合向来讲究精准表达,直呼其名的时候,多少还带着点基于个人层面的沟通余地,说明双方即便有分歧,还愿意把对方当成一个可对话的个体; 可一旦剥离具体人名,只用职务代称来指代,就意味着中方已经不认可这位政客的个人政治信誉了,相当于把她的个人信用直接归零。 这就像邻里之间闹矛盾,要是还愿意叫对方名字,说明还有缓和的可能,可如果连名字都懒得提,只说“隔壁那个人”,那种划清界限的厌恶感,比直接争执还要来得坚决。 之所以会有这种称呼上的“降级”,核心原因还是高市早苗的一系列操作实在越界太离谱。 以前日本政客就算在台湾问题上打擦边球,也大多不敢在现职首相的位置上公然叫嚣要“动武”。可高市早苗不仅把“台湾有事”和日本的存亡捆绑在一起,还摆出了随时准备介入的姿态,这已经是赤裸裸地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了。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作为战败国的现任领导人,不反思历史上的侵略行径也就罢了,反而把早就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军国主义论调捡了回来; 还把手伸向中国的核心利益红线,这哪里是简单的挑衅,分明是在本就脆弱的中日互信上狠狠捅刀子。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次称呼的改变,其实是把对个人的敲打,升级成了对整个日本执政当局的问责。 “日本现职领导人”这个称呼就像个紧箍咒,时刻提醒日方:别想把这些出格言论当成某个政客的“个人行为”来糊弄,现在中方对话的不是高市早苗这个人,而是她所代表的日本政府,是要让整个日本执政当局对这些言论背后的国家责任负责。 而且王毅外长还特意提到了“再清算”这个词,这两个字分量极重,意思很明确:如果日本连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基础都想推翻,那作为二战受害国,主张正义的国家完全有权利把当年的历史旧账翻出来重新算算。 这对一直想把自己包装成“正常国家”的日本来说,无疑是直击要害。 当然,中国也不是只在外交辞令上做文章,后续的反制措施都是实打实的组合拳。 最近大家也能感受到风向的变化,从发布留学预警到旅游提醒,再加上一直维持的水产品进口限制,每一项都打在了日本经济的软肋上。 现在日本国内日元贬值、物价飞涨,日子本就不好过,很多商家都指望着中国游客和中国市场来“回血”,结果高市早苗一通政治操弄,自己嘴瘾是过足了,最后买单的却是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和相关产业。 高市早苗想着在G20上拉拢西方,想用对外强硬的姿态转移国内经济低迷的视线,但周边国家都看在眼里。韩 国已经悄悄把官方文件里的称呼顺序从“韩日中”改回了“韩中日”,这个看似细微的排序变化,其实就是对日本现政府在“独岛”争端和核污染水排海等问题上的不满直接体现。 而在日本国内,老百姓也没惯着这位“鹰派”领导人,东京首相官邸前总有人举着“不要战争”的标语抗议,熊本等地也有市民集会反对,大家都只想过安生日子,没人愿意为了政客的野心去当炮灰。 王毅外长的这次“改口”,既是愤怒的表达,更是最后的通牒。这就相当于中方已经把台阶摆好了,下不下全看日本自己的选择。 外交语言的这种微调,往往都是后续大动作的前奏,要是日本还一意孤行,继续在红线边缘蹦迪,那等待它的就绝不仅仅是一个冷漠的称呼,而是更痛的实质性代价。 毕竟,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从来都容不得半点试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