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火灾后, 李嘉诚的驰援真的让人意外! 不仅捐了8000万港元,目前企业里最多,还大家对他印象改观。 这份行动力不比马云差。 查了一下李嘉诚早年间就常捐钱。 1988年给炎黄艺术馆捐过100万港元, 1991年华东大水灾联合公司捐了5000万港元, 汕头大学前前后后捐了8亿多,这不是偶然,人家一直都在帮同胞。 前段时间卖港口的事网友没少议论,可这次他关键时候站出来,真金白银捐钱。 8000万港元的捐赠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李嘉诚基金会四十余年公益传统的延续。1980年基金会成立时,他就直言这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2006年更是把三分之一家产注入其中,如今累计捐款早已超300亿港元,八成以上都用在了大中华区的民生领域。 这次捐款的细节更见诚意,3000万港元即时救助直奔一线,帮受灾家庭解决临时住宿、日常用品等燃眉之急,5000万港元专项用于社区重建,还特意为殉职及受伤消防员家属提供额外援助。没有花哨宣传,只在官网低调声明,资金通过注册慈善机构快速发放,这种“务实不张扬”的风格,和那些靠公益博眼球的操作形成鲜明对比。 网友对卖港口的议论可以理解,但商业决策有其复杂性,不能简单和“家国情怀”绑定。事实上,那次交易后他仍保留了内地和香港的10个核心港口,而所谓“向乌克兰捐款5亿美元”的传言,也早已被官方澄清是不实信息。评判一个企业家,不能只看单一商业行为,更该看他长期的社会责任担当。 早年间的善举早已刻下公益底色:汕头大学的投入远不止8亿,累计已超120亿港元,从荒芜田地到现代化高校,从本科教育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合作创办,他兑现了“支持超越生命极限”的承诺。汶川地震捐1.3亿港元,武汉疫情捐1亿港元,甘肃地震、京津冀洪灾也都第一时间响应,每次灾害面前,真金白银的支援从未缺席。 现在很多人习惯用标签定义他人,靠碎片化信息下判断,却忽略了公益需要长期坚持。李嘉诚的慈善不是“洗白”,而是刻在骨子里的选择,基金会每年财报公开、项目有第三方审计,所有捐赠都有据可查,这种透明化的公益模式,本身就值得尊重。 关键时刻的8000万,让不少人放下了偏见。原来真正的善举从不需要刻意标榜,而是在同胞有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商业上的争议或许仍会存在,但这份跨越数十年的公益坚守,理应得到公正的看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