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在滕县保卫战中与日寇血战壮烈牺牲的抗日爱国名将王铭章的二夫人叶亚华在镇反运动中被定下国民党反动军阀小老婆、大地主女儿、四川大学毕业的臭知识分子、国民党反动派余孽、国民党潜伏下来的反动派特务五宗罪,受到了严重的批斗。 谁能想到,一位抗日英烈的遗孀,会因为几顶“出身帽子”被推向批斗台?王铭章在滕县死守三天三夜,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腹部中弹仍嘶吼着指挥冲锋,最终饮弹殉国,用生命为台儿庄大捷争取了时间。可他牺牲才14年,家人就遭遇了这样的冲击。 叶亚华的“罪名”,仔细推敲全是无稽之谈。她出身地主家庭没错,却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就接触进步思想,王铭章殉国后,她变卖嫁妆资助抗日志士,从未沾过“反动”的边。所谓“特务”更是子虚乌有,她连国民党基层组织都没加入过,平日里只专注于抚养孩子、整理丈夫的抗日遗物。 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出身成了原罪,知识分子成了“异类”,“二夫人”的身份更被贴上“封建余孽”的标签。批斗会上,没人听她解释,没人记得她丈夫是为国捐躯的英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像石头一样砸在她身上,让她受尽屈辱。 更讽刺的是,王铭章牺牲后,国民政府曾追赠他陆军上将,而新中国成立后,他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忠烈事迹被载入史册。可英雄的家属,却因为时代的激进与偏见,遭遇了不该有的磨难。叶亚华没有反抗,只是默默承受,她知道,丈夫的英名不能被自己的遭遇玷污。 直到多年后,历史终于还了她清白。相关部门经过调查核实,撤销了对她的所有不实指控,为她平反昭雪。此时的叶亚华早已两鬓斑白,那些年的屈辱与苦难,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没能磨灭她对丈夫的崇敬与对家国的赤诚。 这场悲剧,本质上是特殊历史时期“唯成分论”的产物。出身无法选择,但品行与行为却能自主,叶亚华用一生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历史也终究不会埋没真相。英雄值得被铭记,英雄的家属更不该被无端伤害,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