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话,这场中日争端可能要结束了,最近关于中日争端的走向,一个关键信号值得

温不樊人世间 2025-11-28 10:37:42

不出意外的话,这场中日争端可能要结束了,最近关于中日争端的走向,一个关键信号值得所有人关注。 美国总统特朗普接连安排的两次通话,那台此前把“台湾有事”喊得震天响的大喇叭,突然就被拔掉了电源。 高市早苗,这位恨不得把日本命运和台海捆死的强硬派,最近罕见地没了声音,这场看似快要脱轨的中日列车,也就是在一夜之间被强行拽回了正轨。 这不是日本突然转了性子,而是从太平洋对面打来的两通电话,让东京彻底看清了自己的尴尬位置。 把日历翻回11月24日那个晚上,答案其实就摆在桌面上。特朗普先把电话打到了北京,这可是釜山会晤后的第一次连线。 令人玩味的是,他在电话里不仅跟中方聊起了当年二战并肩作战的情分,承认了战后国际秩序,甚至还要把明年4月的访华行程提上日程。 一句“美中关系非常牢固”,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甩在了那些指望“联美抗中”的日本右翼脸上,这等于是在法理上托住了台湾问题的底,给躁动的东京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这种落差感在不到24小时后变得更加刺骨,特朗普虽然也给高市早苗打去了电话,但这更像是一次例行公事的敷衍。 美方对此几乎只字未提,没有正式声明,没有细节披露;而被晾在一边的日本方面,憋了半天也只能挤出一句含糊的“确认紧密合作”。 这一热一冷的“温差”,比任何官方辞令都来得真实:在大佬的棋盘上,谁是可以坐下来谈利益的对手,谁又是随时可以敲打的棋子,一目了然。 美国人的算盘其实打得比谁都精,这一波操作,可以说是“吃相难看但管用”。 看看这一年,华盛顿一边把日本当成清库存的军火大卖场,从战斧导弹到那笔价值9亿美元的“标准-6”导弹大单,甚至把增程导弹的数量哪怕只有16枚也要硬塞给日本,支票是收得手软。 但在商言商,收钱可以,想要美国大兵真的为了日本在东海去拼命?想都别想,现在的美国,在俄乌那个烂摊子里还需要中国搭把手,在稀土供应链这些被卡住喉咙的地方更是求着这一边松口。 若是让日本这枚过河卒子搅黄了全球布局,那才是不符合美国最大的利益。 反过来看日本,这回不仅是被盟友从头顶浇了一盆冷水,自家后院的火也快包不住了,中方这边的反制措施根本没动刀枪,光是掐住经济动脉这几下,就已经让日本疼得龇牙咧嘴。 丰田、本田这些撑起日本制造业脊梁的车企,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一旦争端升级,销量暴跌的后果谁都担不起。 更别提那个这阵子被热炒的旅游业了,光是中国游客退订潮带来的直接损失,媒体估算下来就高达10亿日元。 在这个双边贸易额突破3500亿美元的大池子里,任何一个环节的卡顿——不管是稀土原料的收紧,还是汽车电子产业链的断供——都会让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伤筋动骨。 在这内外夹击的高压下,原本咋咋呼呼的日本政坛也只能像泄了气的皮球。 连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都看不下去,站出来直言这就是被批评也是活该,高市早苗闭了嘴,政府赶紧出台答辩书试图把话往回圆。这不是因为他们突然有了“良心发现”,而是实实在在被现实教做人。 现在的局势被迫转向“必须对话”,虽然核污染水和历史认知这些老伤疤还在,但至少大家又能坐回桌边了。 中方在出手反制时显然也是留了扣子,毕竟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当下,亚洲这两个大块头若是真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 日本这次虽然是在美国施压和经济剧痛的双重逼迫下低了头,但经此一役,心里那本账应该比谁都清楚:买再多的导弹也换不来安全感,邻居终究是搬不走的,动不动就想搞对抗,最后大概率是成了别人的提款机,还得自己掏钱买药治伤。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温不樊人世间

温不樊人世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