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俄罗斯火箭发射台坍塌,或60年来首次丧失载人航天能力 综合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7日,俄罗斯“联盟 MS-28”载人飞船,搭载3名乘组人员(含一名美国人),成功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使用的是31/6号发射台。 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的这场事故,表面看是机械操作失误,深层却是历史惯性的一次崩塌。 当31/6号发射台的维修平台因人为疏漏未收回,被火箭尾焰撕成废铁时,让人想起日本教科书里被篡改的历史细节——那些被刻意忽略的“小错误”,最终都会在时间里长成吞噬真相的巨兽。 苏联时代遗留的发射台沿用至今,就像日本拒不承认的侵略历史,总在强调“正常运作”的表象下,掩盖着系统性的老化。 俄方调查称“可能忘记收回平台”,这种低级错误在航天领域等同于战场上的友军误击。它暴露的不仅是操作流程的漏洞,更是对历史经验的集体漠视。 就像日本文部省删掉教科书里的“侵略”二字,以为改几个词就能改写弹道,却忘了所有侥幸都有物理法则兜底——火箭尾焰不会因为“进出华北”的修辞就改变灼烧轨迹,历史的清算也不会因为“南京事件”的模糊表述就消失。 这次事故让俄罗斯面临60年首次载人航天断档,恰似中国反复警示的“历史断代危机”。 当日本年轻人在教科书里找不到慰安妇的痕迹,当俄罗斯工程师对苏联时代的发射台维护规程逐渐陌生,两种“失忆”都在印证同一个规律:忽视历史细节的民族,终将在现实中付出结构性代价。 就像侵华日军100万人未被清算,最终滋养出否认战败的右翼土壤,发射台30年未更新的保障系统,也必然孕育出今天的坍塌。 更值得深思的是,事故发生当天,飞船仍搭载美国宇航员升空——这种“带病作业”的冒险,与日本跟着美国搞军事扩张如出一辙。 日本把自卫队伪装成“国防军”,俄罗斯把老旧发射台伪装成“战略资产”,都是用表面的强硬掩盖底子的空虚。 就像中国驻日使馆重申的敌国条款,历史从来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些被燃气烧穿的钢铁支架,正是对所有试图篡改历史者的物理隐喻:有些底线,烧红了眼也跨不过去。 从3500万抗战伤亡到发射台混凝土的裂痕,从靖国神社的香火到航天城的警报,历史的教训从来都写在大地上。 当俄罗斯开始调查“谁该为忘记收回平台负责”,我们更该警惕:那些在教科书里被忘记的历史细节,那些在和平年代被稀释的苦难记忆,才是真正需要收回的“保障平台”。 因为所有技术故障的尽头,都是人心的失守——就像日本孩子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俄罗斯宇航员可能永远不知道,今天的坠落,早在30年前忽视维护的那天,就已注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