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国决定动手教训日本,战机、导弹从东北方向,需要经过朝鲜或俄罗斯的防空识别区

青一说社会 2025-11-28 17:15:25

一旦中国决定动手教训日本,战机、导弹从东北方向,需要经过朝鲜或俄罗斯的防空识别区,这很麻烦。如果从东海出发,突防难度增加不少。哪怕在日本海只有10米海岸线,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中俄朝建立联合防区,倒是一个思路,但日本一定会想方设法破坏。   那15公里,近在眼前却百年摸不着。一旦中国真有哪怕一小块日本海海岸线,日本北部就等于后背完全敞开。这不是科幻,这是实打实的地理硬伤,日本自己最清楚,所以才死命卡着不放。   这15公里的“看得见摸不着”,是1860年《北京条约》埋下的伏笔。当年清政府内忧外患,沙俄趁机划走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近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就包括图们江入海口周边区域,硬生生把中国和日本海隔离开来。   后来1886年吴大澄据理力争,在《珲春东界约》里保住了中国船只自由出入图们江口的权利,可地理上的出海口已经丢了,吉林省从此成了“望海兴叹”的内陆省份,最近处离日本海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站在防川的观景台,能清晰看到海浪却摸不到海水。   地理上的缺失直接变成了军事上的被动。从东北方向出动战机、导弹,若要进入日本海,要么飞经朝鲜防空识别区,要么穿俄罗斯的空域,且不说国际法层面的通报流程会延误战机,单是“借道”本身就藏着风险。   要是现在中国的军事力量调动需要提前跟第三国打招呼,等于把行动意图暴露大半。     更麻烦的是,俄罗斯和朝鲜的防空识别区都有严格的管控规则,2023年就有外媒报道,美军侦察机因未通报进入朝鲜防空识别区,被紧急升空的战机驱离,这种摩擦要是发生在关键时刻,后果不堪设想。   再看东海方向,日本在西南诸岛部署了密密麻麻的防空体系,从冲绳的那霸基地到宫古岛的雷达站,织成了一张“防空网”,光是F-15J战斗机就部署了近百架,还配有“爱国者-3”反导系统。   2024年日本防卫省发布的《防卫白皮书》里明确写着,要把东海方向打造成“绝对防御圈”,宫古海峡的监控设备密度比十年前翻了三倍。   中国战机从东海突防,等于要穿过层层预警和拦截,不仅损耗战力,还容易被对方预判轨迹。   相比之下,若从日本海方向出动,日本北部的防御就薄弱多了,北海道只有少量老旧的F-2战斗机,雷达覆盖也存在盲区,这后背一露,日本的防御体系等于被撕开了口子。   那15公里的海岸线,对日本而言就是“生命线级”的屏障。   日本北部是其工业和能源的重要基地,北海道的炼油厂供应着全国30%的燃油,仙台的机械制造产业更是军工配套的关键环节,这些目标一旦暴露在中国的直接打击范围内,日本的战争潜力会被瞬间削弱。   日本海是其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2024年数据显示,日本55%的进口能源要经过日本海航线,若中国在日本海有了海岸线,等于掐住了这条航线的“脖子”,战时一个封锁就能让日本陷入能源危机。   这种地理上的“天然护城河”,日本比谁都清楚其价值,自然要死命卡住图们江口这道关键闸门。   中俄朝建立联合防区的思路,恰恰戳中了日本的软肋,这也是它急着破坏的原因。三国在图们江口形成合力,中国能借道获得日本海的战略支点,俄罗斯能强化远东防御,朝鲜能牵制日本的东北方向兵力,这种“三角布局”直接打破了东北亚的力量平衡。   日本的应对手段早就摆上了台面,一方面拼命拉拢美国,2024年美日“利剑”军演特意把场地设在北海道,出动了2.5万名士兵和120架战机,明着是演练防御,实则是向中俄朝秀肌肉;   另一方面又暗中挑拨,对俄罗斯抛出远东开发的“甜头”,对朝鲜搞单边制裁,试图分化三国的合作基础,这种“拉一派打一派”的套路,跟当年为了夺岛搞“大陆政策”的手段如出一辙。   日本很清楚,地理上的劣势是补不回来的,一旦那15公里的“屏障”被打破,北部就成了不设防的后院,这种硬伤只能靠拼命阻挠来掩盖。   中国对日本海海岸线的渴望,从来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打破战略困局。就像当年吴大澄抢回图们江通航权,只是想为东北打开一扇对外的窗口,如今若能获得哪怕10米海岸线,就能让东北的军事部署多一个选项,不必再困于“借道”的麻烦和东海的严防死守。   这种战略主动性的提升,对日本而言却是致命的,它苦心经营的第一岛链封锁体系会出现缺口,北部的安全压力会陡增,这就是日本宁愿在外交上处处设防,也要卡着图们江口不放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那15公里的距离,是历史留下的遗憾,更是现实战略的焦点。中俄朝联合防区的设想,不过是顺应地理和战略规律的思路,而日本的破坏行径,本质上是想靠人为手段掩盖先天的地理劣势。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青一说社会

青一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