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最让志愿军头疼的人物李奇微,有何过人之处!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中,美军连续换了三任总司令,其中最让志愿军头疼的无疑是第二任司令马修·李奇微。这马修·李奇微能成联军最高指挥,归根结底是前任麦克阿瑟虽然贵为二战名将,却难堪大任。 二战打响,李奇微的空降生涯就开始了。1942年他接手第82步兵师,把它改成空降师,在北卡罗来纳训练场监督士兵反复跳伞,强调落地后马上转步兵冲锋。1943年西西里岛登陆,他指挥美军首次大规模夜间空降,部队伞降后直扑敌机场,缴获了不少装备。诺曼底登陆那天,他亲自从运输机跳下去,率部攻占桥梁,连续33天激战,身上还挂着手榴弹和急救包,在炮火边巡视阵地。1944年市场花园行动,他指挥第18空降军在荷兰打硬仗,沿运河推进,坦克和步兵配合撕开德军防线,虽然没全胜,但部队坚守住了。战后他升中将,1948年去地中海当盟军副总司令,监督意大利港口物资卸载,1949年回国任陆军副参谋长,管部队调动和装备分配。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已经是经验老道的将领,从战术到战略都摸透了门道。 李奇微上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时,美军正被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1950年12月26日,他飞到大邱,接手沃克中将留下的烂摊子。那时候美军士气低迷,士兵们在雪地里缩着,装备乱七八糟,补给线拉得老长。 麦克阿瑟在东京遥控指挥,狂妄自大,忽略了志愿军的夜战和穿插本事,结果连输几次,汉城丢了,美军差点退到釜山圈。李奇微不一样,他务实得很,先从前线巡视开始,乘直升机低飞看地形,笔记上记满部队毛病:火力协调差,后勤跟不上。 他马上换掉几名不中用的军官,那些家伙在会议室里挨训,灰头土脸。他还亲自下部队,背着步枪进帐篷,听士兵牢骚,分发热饭热茶,讲二战旧仗,慢慢把人心拢住。 他观察志愿军打法,很快就抓住要害:志愿军夜间突袭猛,但后勤靠人背马驮,补给极限一周左右。他管这叫“礼拜攻势”,针对性发明“磁性战术”:部队紧贴敌军推进,不留大空子,步兵坦克并肩走,炮兵在前沿猛轰。白天退,晚上用摩托化部队掩护,每天最多退20公里,正好卡志愿军一夜追击的距离。 志愿军追上来,天亮后撞上预设阵地,美军炮火和空军就招呼,杀伤有生力量。1951年1月15日,西线“狼狗行动”启动,美军炮群轰鸣,步兵跟坦克过冻土,逐村清敌,到1月25日收复水原,没费太大劲。这套战术让志愿军从运动战转阵地战,第四次战役中,美军反扑得有板有眼。 砥平里战斗就是“磁性战术”的典型。1951年2月13日,志愿军第40军和第66军围住美第二师第23团和南韩第八师,炮兵第29团先轰229高地。美军155毫米炮反击,双方拉锯两天,2月15日美军形势吃紧,第23团团长弗里曼上校腿中弹,还在沙袋后指挥机枪扫射。 第十集团军司令阿尔蒙德开车赶到李奇微总部,报告南韩师溃散,美第二师挨打,四个炮兵营毁了,得撤。李奇微看地图,手指划线,说撤等于开门放水,志愿军会直插西线第九军右翼和第十军左翼,汉江北进计划完蛋,必须死守。他下令调骑兵第一师第五团从梨浦里夹击,再加一个90毫米炮坦克连。 增援下午到,坦克碾冰面,步兵跟进,美第二师反扑,突破志愿军防线,会合后稳住阵脚,志愿军推进受阻,损失不小。这仗让美军扳回一城,李奇微的冷静调动显出功力。 他还搞“绞杀战”,空军飞机盘旋投弹,炸志愿军运输线,卡车残骸扔山道,步兵夜里绕行补给更难。1951年4月11日,他接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和远东司令,5月升上将,继续消耗战,到5月中旬收复汉城,推到三八线。 但杜鲁门政府想谈,他调整防御,7月10日板门店谈判开,部队挖壕,炮火少起来。李奇微的调整,让战局从志愿军大踏步进攻变成胶着相持,志愿军也得转阵地防御。这家伙虽是敌人,但他的务实作风和战术针对性,确实让志愿军多费了不少脑筋。 李奇微离朝后,1952年5月接艾森豪威尔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管北约4000英里防线,从挪威到高加索,整合部队,搞联合演习,坦克在德国平原跑,士兵练防御。他对中国志愿军的韧劲有数,私下提醒亚洲陆战代价大,别重蹈朝鲜覆辙。 1953年8月15日,任陆军参谋长,推地面部队建设,反对光靠空军核武。他还整顿部队,破种族隔离,黑人士兵混编训练。1954年春,法国在奠边府快顶不住,他劝艾森豪威尔别插手,说得投七个师,中国可能进来,酿更大麻烦,转而抓欧洲防务,这推迟了美国深陷越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