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准备撤往台湾时,戴安澜的遗孀王荷馨接到通知,对方开口就说:“去台湾吧,给你房子,给你佣人,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她只回了一句话:“我丈夫埋在哪,我就在哪。” 就这一句,断了她的一生舒坦路。 说起王荷馨,得先提她丈夫戴安澜——这位抗日名将可不是普通人,1942年率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孟拱河谷战役里身中数弹,最后壮烈牺牲,遗体还是将士们冒着日军封锁风险运回国内,葬在安徽无为老家,这些事儿在《戴安澜将军年谱》《中国远征军战史》里都有明确记载,容不得半分虚构。 王荷馨跟戴安澜是安徽无为同乡,俩人十几岁就经媒人介绍结了婚,那时候戴安澜刚从黄埔军校毕业,只是个基层军官,常年在外练兵、打仗,家里上有戴安澜的老母亲,下有后来出生的四个孩子,全靠王荷馨一人扛着。她从不说苦,每次戴安澜寄信回来,她都先念给婆婆听,再自己仔细读好几遍,连夜回信时只报平安,从不让丈夫分心在后方的家事上,这份通透和坚韧,早就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刻进了骨子里。 1949年国民党要撤台湾,找王荷馨的时候,其实打的算盘很清楚——戴安澜是公认的抗日英雄,在军民里名声极响,要是能把他遗孀拉去台湾,既能显得自己“念旧情、重英雄”,还能借王荷馨的身份安抚那些犹豫要不要去台湾的军民。可他们没算到,王荷馨的心早跟丈夫的墓、跟丈夫守护过的这片国土绑在了一起。 那句“我丈夫埋在哪,我就在哪”,不是一时冲动的气话,是她想了整夜的决定。她知道去了台湾能过舒坦日子,孩子不用跟着遭罪,可她更清楚,戴安澜是为了守这片地死的,她要是走了,丈夫的墓前就没人祭扫,没人跟他说说话,更对不起丈夫当年“誓与国土共存亡”的誓言。 留下来之后,日子是真的难到了骨子里。以前戴安澜在的时候,家里还有军属补贴,能勉强维持生计,国民党撤台后,补贴彻底断了,家里四个孩子要吃饭、要上学,最小的孩子那时候才刚满五岁,天天喊着饿。王荷馨没别的本事,就靠着一双巧手做针线活谋生,白天帮街坊缝补衣裳、做布鞋,晚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纳鞋底,有时候忙到后半夜,手指被针扎得全是小孔,渗着血珠,她就找块布条裹裹,第二天接着干。 就算日子这么苦,她也没忘了两件事:一是每年戴安澜牺牲的日子,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带着孩子去墓前祭扫,摆上丈夫生前爱吃的家乡菜,跟他说说家里的事儿;二是常跟孩子讲戴安澜抗日的故事,教他们“不能忘了你爹是为了啥死的,更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守着咱们的根”。 后来有人跟她闲聊,说当初要是咬咬牙去了台湾,也不用遭这份罪,后不后悔?她只摇了摇头,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不后悔,我要是走了,安澜就成了孤魂野鬼,我这心里不安。” 其实说她“断了舒坦路”,倒不如说她主动选了“有骨气的路”——那时候不少人盯着国民党给的好处跑了,可她偏偏守着丈夫的墓、守着家国情义,这份坚守,比任何富贵都金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用户10xxx96
英雄走好,打倒日本
用户10xxx34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