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庆功会认亲:一句“你是我哥”,藏着战乱年代的骨肉情 1953

谈古论今朝 2025-10-07 01:46:15

1953年志愿军庆功会认亲:一句“你是我哥”,藏着战乱年代的骨肉情 1953年,志愿军庆功会上,团政委向守义和老乡团长聊家世,聊着聊着,政委大吃一惊,说:“你难道是我的亲哥哥?” 俩人之前在志愿军某师待了小半年,都听出对方是四川达县口音,没事总凑一块吃口家乡的腌大头菜,可谁都没往认亲上想——毕竟那年头,四川老乡在志愿军里多了去了,能遇上就够亲的,哪敢盼着是真骨肉。 团长听见这话,手里的搪瓷缸“当啷”磕在桌子上,菜汤洒了半桌也没顾上擦,愣了足足有半分钟才反问:“你这话可不能乱说,你家是达县哪块的?爹娘还在不?” 向守义攥着团长的胳膊,声音都发颤:“我家是向家坝东头的,爹是佃农,1938年被周地主逼租子,气的吐了血没撑过去,娘后来也病死了,就剩我跟我哥俩逃荒。” 这话一出口,团长的眼圈当时就红了,他拽着向守义往没人的帐篷角走,边走边说:“我就是向家坝东头的,我爹也姓向,1938年没的,我弟小名叫守娃子,你是不是?” 向守义赶紧点头,又补了个关键记号:“是我!我哥你左手小臂有个烫伤疤,是小时候给我煮红薯,锅翻了烫的,对不对?” 团长立马撸起军袖,左手小臂上一块硬币大的疤痕,在庆功会的煤油灯底下看得清清楚楚。俩人这才敢确认——向守义参军后改了名,原来叫守娃子;团长叫向守全,正是他找了十几年的亲哥。 说起来,俩人失散全是因为战乱。1938年爹娘走后,18岁的向守全带着12岁的向守义逃荒,走到重庆地界时遇上国民党抓壮丁,向守全怕弟弟被抓走,把他藏在草垛里,自己故意往反方向跑引开兵丁,从此就断了联系。向守义后来被地下党发现,16岁参了军,从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打到抗美援朝的上甘岭,立了两次三等功,一步步当上团政委;向守全被抓壮丁后,在国民党部队里熬了十年,1948年跟着部队起义,编入解放军,后来又入朝作战,因为敢打敢拼,升了团长。 这些年,俩人没少打听对方的消息。向守全每次打仗间隙,都跟四川老乡问“有没有认识向家坝向守娃子的”;向守义当上政委后,还托人回达县老家查过,都说“向家俩小子早没影了”,俩人都以为对方没熬过战乱。 庆功会的热闹声还在帐篷外飘着,俩兄弟却攥着对方的手,指节都捏得发白,没说啥煽情的话,就反复确认“你没事就好”“没想到还能见着”。其实在志愿军里,像他俩这样失散多年又重逢的,不是个例——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当时志愿军战士中,有近三成是战乱中与家人失联的,不少人都是抱着“守好家国,说不定能找着亲人”的念头,在战场上拼命。 有人说他俩运气好,庆功会上聊家常都能认亲,可没人知道,这运气背后,是俩兄弟没放弃找对方的执念,更是志愿军战士“先守国、再寻亲”的担当。要是没有当年的战乱,他俩或许就是向家坝里,一起种庄稼、养孩子的普通兄弟,可偏偏生在那个年代,只能穿着军装,在保家卫国的路上,再续骨肉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27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