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接替彭总指挥志愿军,为何刚干了2个月,就被紧急调回国内? 彭老总那次突然的头部手术,把刚刚算定的朝鲜局势打出一道微光。没人会怀疑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的指挥权威,这点毋庸置疑,所有人都看得懂。但问题来了,谁接棒,才稳妥? 这人选,中央早有盘算——陈赓。不是随便拍板的,他1922年就入了党,资历比彭总还老,彭总临走前特意嘱咐下属“要支持他”,这份信任分量极重。 他哪是第一次跟朝鲜战场打交道啊。1950年底就去过,看到九兵团冻伤惨重,在日记里痛骂准备不足,这份对士兵的体恤藏不住。后来腿伤复发,左踝关节肿得走不了路,才被迫回国治疗。 1952年3月接到调令,他拄着拐杖就第三次入朝了。志司的草棚里就一张行军床,他每天处理上百份电报,旧伤在严寒里钻心疼,只能靠超量安眠药入睡,看着就让人心疼。 可他干得是真出色。上任后抓防御工事,硬生生把敌军杀伤我军一人的炮弹消耗量,从40多发拉到了660发,这战绩可不是吹出来的。 谁也没料到,才俩月调令就来了。6月他离开朝鲜,途径平壤时金日成亲自授勋,这是对他战场功绩的最好认可。 很多人后来瞎猜,是不是指挥出了问题?纯粹想多了。关键是国内有更急的活儿等着他。1952年5月中央刚任命他当总高级步校校长,7月就改了令,要他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这任务非他不可。早在红军时期他就当彭杨步兵学校校长,解放战争又办过军政大学,办学经验没人比他熟。罗荣桓等人给毛主席的报告里明确提了,这所学院要培养军事工程人才,是国防的根基。 他二话没说接了任务,跑遍上海、青岛选校址,最后定在哈尔滨。后来钱学森都夸,这么短时间建起来这样的学院,世界都是奇迹。 所以根本不是他干得不好,是国家需要他从战场转向讲台。朝鲜战场要胜仗,新中国更要能造武器、育人才的底气,这两步棋得同时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不死的是信念
我军最强六边形战士,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国共两边都人缘很好。
不说你没天理
战局基本稳定了,再说邓等他们熟悉敌我战场情况,交给他们已经基本是没啥问题了,后面是边打边谈了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