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本来打算“零元购”抢个安世,但是没想到安世中国直接与荷兰总部切割,宣布以后独立运营,不再听荷兰总部的任何指令。 要搞明白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先说说安世的底子。这公司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巨头,最早是荷兰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事业部,专做车规级和消费电子的成熟制程芯片,论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地位,说是产业链上的 “硬骨头” 都不为过 —— 全球每五辆汽车里,就有两辆用着它的功率 MOSFET 或二极管,欧洲的大众、宝马更是把它的芯片当成逆变器的 “心脏”,缺了它生产线都得停摆。 2019 年的时候,闻泰科技牵头的中资花了超过 330 亿拿下了它,从近 80% 股权追到 100% 全资控股,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投资,而是实打实把核心资产攥在了手里,也为后来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荷兰之所以敢动 “零元购” 的心思,说穿了就是借着地缘政治的由头耍横。2025 年 9 月底美国搞出个 “50% 穿透规则”,把安世这类中资控股的企业也纳入制裁清单,还跟荷兰放话,想豁免就得换掉中国籍 CEO。 荷兰政府立马接了茬,搬出《商品供应法》冻结了安世的全球运营,禁止中资干预决策,更通过法院裁定把闻泰的股权几乎全托管给第三方,只留了象征性一股,这哪是监管,分明是政企联手的 “合法抢家”。他们打的算盘挺精:安世总部在荷兰,法理上占着优势,只要把股权和决策权抢过来,自然就能掌控全球供应链,可他们忘了,安世真正的 “发动机” 早就不在荷兰了。 安世中国敢直接切割,靠的全是硬实力打底。先说产能,这可是最实在的底气 —— 全球 70% 以上的封装测试活儿都在中国东莞的工厂干,临港的 12 英寸晶圆厂都已经量产,每月能出 3 万片晶圆,未来产能还要超过海外基地,荷兰总部手里攥着的不过是个没了生产根基的 “空壳子”。 再说市场,中国市场贡献了安世近 50% 的营收,比亚迪、华为这些本土客户早就跟安世中国绑在了一起,根本不愁销路。更关键的是供应链,早在预感政策要变的时候,安世中国就备下了 “后手”,把从硅片到螺丝钉的供应商全换成了国内的,荷兰总部那边一断权限,苏州、南京的工厂连夜开工,没几天良品率就回升到 94%,生产压根没受影响。 荷兰这波操作最尴尬的是,没抢到控制权不说,还把欧洲车企坑惨了。安世给欧洲车企供应着约两成的车规芯片,大众、宝马的逆变器链条离了它根本转不动,荷兰这边一闹,欧洲车企的库存顶多撑两周,博世、大陆集团的生产线都停了,宝马估算要是断供超一个月,每月得亏 10 亿欧元,甚至琢磨着把慕尼黑的生产线迁到沈阳。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算过一笔账,安世中国占全球车规功率器件 18% 的份额,要是缺口持续一个季度,欧洲四季度汽车产量得掉 5% 到 8%,相当于一个沃尔沃的产能凭空没了。这些车企急得跳脚,联合给荷兰政府发抗议函,扬言要索赔,搞得荷兰政府嘴上说 “不插手企业自治”,暗地里赶紧找中国协商,这脸打得可真够响的。 更有意思的是,中资收购这些年,明明是把安世做得更好了。被闻泰收购后,安世从有负债变成了 “零负债”,研发投入从 2019 年的 1.12 亿欧元涨到 2024 年的 2.84 亿欧元,新专利申请一年就有 110 件,比 2019 年翻了 7 倍,还给荷兰缴了 1.3 亿欧元的企业所得税。 可荷兰偏要跟着美国搞政治操弄,结果呢?安世中国独立后,不仅能跟长鑫存储、华天科技搭起本土产业链,毛利率还能提升 2-3 个百分点,决策效率也高了。反观荷兰那边,除了手里一堆没用的法律文件,啥实际好处没捞着,反而把自己的营商信誉砸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这事说到底,就是荷兰没搞明白现在的产业链谁说了算。以前可能觉得法理和专利攥在手里就有话语权,现在才看清,产能、供应链和市场才是真刀真枪的硬实力。安世中国手里握着 70% 的产能、近半的市场,还有完整的本土供应链,就算跟荷兰总部切割,照样能活得风生水起。 荷兰想靠 “零元购” 抢肥肉,没成想肉早长在中国的骨头上,自己只拽下来一把毛,最后还得看中国这边的脸色,这波操作也算给全球产业链提了个醒:想拿政治当幌子抢生意,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本钱。
死不悔改,中荷还是没谈拢,荷兰拒绝归还治理权,输家60天内诞生荷兰经济大臣刚
【125评论】【8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