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53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要拆除部分古建筑,遭到林徽因阻拦,他

千浅挽星星 2025-10-25 16:46:59

[微风]1953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要拆除部分古建筑,遭到林徽因阻拦,他指着林徽因的鼻子吼出“你林氏低微,林徽因听后,怒斥道:“我侯官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全场顿时一片沉寂。   吴晗的“拆”是从他的成长经验里总结出来的,他1909年生在浙江义乌一个普通人家,靠着一股拼劲考进清华成了明史专家,这段经历让他相信,历史就是要为今天服务,要敢于破旧立新。   担任北京市副市长后,吴晗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纺织厂、拖拉机厂的扩建报告,解决工人住房问题也十分紧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位于规划区域内的古城墙、老牌楼,在他眼中成了阻碍国家工业化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绊脚石”。   林徽因的眼睛里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出身名门,又去西方学了最现代的建筑学,然后一头扎进中国乡野,和梁思成一起测绘了无数古寺宝塔。   她懂那些斗拱和榫卯的价值,这些古建筑对她来说不是一堆旧砖烂瓦,而是活着的历史文本,是民族记忆的载体,一旦毁了就永远消失了,她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更坚信建筑是用来承载国家精神的。   一开始,两人只是从专业角度争论,吴晗觉得,当时要建工厂、解决工人住房,那些挡路的古城墙、老牌楼是工业化的阻碍;林徽因则认为,这些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民族的记忆,拆了就再也没了,不能随便拆。   可专业辩论没分出结果,争吵就变成了比身份和家族荣誉,吴晗说“你林氏低微”是觉得林徽因出身好,不懂老百姓的困难;   林徽因提到自己的叔叔林觉民为革命牺牲、弟弟在抗日时殉国,意思是自己的家族一直为国奉献,不是不懂国家利益,这时已经没人再讨论古建筑该不该拆了。   这场争论最后由周恩来出面调解,决定把工业区搬到西边,还在故宫周围划了保护区域,写进了城市规划里,但还是有不少古建筑被拆了,比如永定门、西直门。   1955年,林徽因在病床上还在改着图纸,最后抱着无尽的遗憾离世,许多年后,当一座钢筋水泥的“新”永定门立起来时,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她那句“历史会证明谁对谁错”的预言,是多么沉重。   后来吴晗也慢慢改变了想法,有一次西单工地挖出了元代的遗址,他立即让人停工保护;晚年他写《古都沧桑》这本书时,还在书的开头用了林徽因的手稿,像是在和她和解。   更巧的是,到了 1980 年代,西直门旧址挖出了一块林徽因当年监修的界碑,这块碑还推动了后来的古迹重建,现在首都博物馆里,把刻着 “林” 字的城砖和刻着 “吴” 字的界碑放在一起展览,仿佛在讲这段往事。   这场 70 年前的争论其实一直没结束,它没说清谁对谁错,而是把 “要发展还是要保护” 这个难题,摆在了中国现代化的路上。   主要信源:(清华大学校友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办者——梁思成与林徽因)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