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之子留美半生坦言“老了”,孙辈接力归国圆红色遗愿

千浅挽星星 2025-10-25 20:49:08

[微风]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   彭云是烈士江竹筠(江姐)的儿子,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和母亲的英雄身份紧密相连,1949 年,江竹筠在重庆渣滓洞牺牲前,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在草纸上写下遗书,嘱托年仅 3 岁的彭云 “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后来小说《红岩》出版,江竹筠的形象被更多人记住,成了民族记忆里的英雄,而彭云也成了大家眼中 “英雄的儿子”,大家都期待他能 “建设祖国”。   但彭云一直想做个普通人,养母谭正伦告诉他 “你不是特殊的人”,这句话成了他的行为准则,他从不利用烈士子女的身份搞特殊,不领特殊营养券,填写档案时,家庭关系只写 “父母为革命牺牲”,从不说母亲是江竹筠。   在同学眼里,他也是个低调、不张扬的普通人,他想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不是 “英雄” 的附属。   抛开 “江姐之子” 的身份,彭云的人生是靠自己的才华走出来的,他以四川省理工科状元的成绩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9 年,他作为首批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计算机。   他的导师在马里兰大学有 3 组大型计算机集群,而当时全中国的同类设备还不到 20 组,这种差距让他一心扑在科研上,1987 年,彭云曾回国到中科院软件所工作,但因为研究设备不够、项目推进困难,工作得并不顺利。   正好这时,美国一家出版社想把他的博士论文当成专著出版,这是对学者的很高认可,最终,彭云选择留在美国,因为那里能更好地实现他的学术理想。   后来有记者问彭云为什么不回国,他回答 “老了”,简单两个字里藏着他作为科研工作者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无奈。   虽然人在美国,彭云一直没忘记母亲的遗愿,他书房的玻璃板下,一直压着母亲遗书的复印件,上面 “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这句话被他的泪水浸得有些模糊,他说自己只完成了母亲遗愿的一半,但不管在哪里,他都有一颗 “中国心”。   彭云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母亲的遗愿,作为大学终身教授,他培养了很多华裔学生,其中有一位现在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负责人,这些学生把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中国,也是在 “建设祖国”。   更让人感慨的是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彭壮壮在美国长大,从小听着祖母江竹筠的故事,也读过那封遗书,2001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再是彭云留学时的样子,彭壮壮毅然选择回国发展,用行动接过了祖母的嘱托。   彭云的一生把 “英雄之子” 的沉重压力,变成了一场跨代际的接力,他低调做自己,坚持学术理想,又通过学生和儿子,让母亲在监狱里写下的理想,在强大的中国得以实现。 参考资料:烈士江姐儿子定居美国,坦言难圆母亲遗愿——中国新闻网

0 阅读:56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