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王炳忠很自豪的表达:中国人大最高权力机构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

波览历史 2025-10-26 20:57:46

台湾王炳忠很自豪的表达:中国人大最高权力机构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纪念日”,他是其中一个提议者,而全国人大最终采纳了此建议!   值得一生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骄傲!   台湾统派人士王炳忠的激动之情,在10月25日这天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在社交平台上写道,当得知自己参与提议的“台湾光复纪念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确认时,内心真是感到无比的神圣感,更满怀激动。   这份骄傲不是突然降临,而是他二十多年来坚守统派立场、守护历史记忆的必然结果。   熟悉王炳忠的人都知道,他对台湾光复历史的执着,早刻进了骨子里。   早在台湾大学读书时,他就顶着绿营学生的压力,组织“两岸历史对话会”,把1945年台北受降仪式的影像资料搬上讲台,告诉同学们“台湾回家不是口号,是有血有肉的历史”。   毕业后,他更是把这份坚持变成了日常:每年10月25日,哪怕只有十几个老兵到场,他也会在台北中山堂光复厅外举着“铭记光复、反对台独”的牌子,收集老兵的口述历史。   绿营政客骂他“卖台”,甚至派人干扰活动,他也从没退过一步。   2020年,他还带着团队走访全台50多个乡镇,把散落的抗日烈士纪念碑照片整理成画册,取名《回家的路》,扉页上写着“台湾的根,永远在大陆”。   这份对历史的敬畏,成了他后来参与提案的最大底气。   今年九月的北京之行,成了推动立法的关键转折。王炳忠受邀参加九三阅兵大典,在翌日的接待晚宴上,中国统一联盟前主席纪欣提起“该设台湾光复纪念日”时,他几乎是立刻接话:“我早就收集了两百多份老兵签名,就等一个机会!”   当晚,他熬夜整理出自己多年积累的史料,有1945年《台湾新生报》报道受降仪式的原件照片,有抗日志士后代的证词录音,还有台湾各地“光复路”“光复乡”的地名沿革表,这些鲜活的素材,让联署提案更有说服力。   他还主动联系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新党主席吴成典,一起补充提案细节,确保每个观点都有历史和法理支撑。在他看来,这份提案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两岸统派人士多年的共同心愿”。   立法通过的消息传来时,王炳忠第一时间去了台北的抗日烈士纪念馆。他在丘逢甲铜像前驻足良久,轻声说:“前辈们,你们当年盼的‘台湾回家’,现在有法律护着了。”   这个细节里藏着他的初心,从大学时组织讲座,到后来收集史料、推动立法,他做的所有事,都是想让更多台湾年轻人知道,1895年台湾被割让时,丘逢甲写下“四万万人同一哭”的悲痛。   1945年光复时,全岛同胞连夜改回汉名的喜悦,这些都不是“台独”分子能篡改的。他常说:“历史不是书本上的字,是前辈们用命换来的,我们不能丢。”   这份坚持,在“台独”势力扭曲历史的当下更显珍贵。民进党当局上台后,把“台湾光复节”从法定假日里删去,赖清德在公开场合只提“终战”不提“抗战”,甚至有绿营议员说“台湾人当年是日本人”。   面对这些谬论,王炳忠一次次在政论节目上据理力争,拿出他收集的史料反驳:“1945年10月26日,全台有十二万同胞改回汉名,你说他们是日本人?”   他的较真,让不少原本对历史模糊的台湾年轻人开始主动找他要史料,有人看完《回家的路》画册后留言:“原来我家附近的光复路,藏着这么重要的故事。”   如今,法律把10月25日定为台湾光复纪念日,王炳忠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点,却也更重了”。   轻的是,历史有了法律守护;重的是,他想趁着这个机会,把更多史料搬进台湾的中小学课堂。   他已经在筹备“光复历史进校园”活动,计划带着当年的受降仪式影像、老兵的勋章复制品,去台南、高雄的学校讲课。   “法律定了,更要让年轻人知道为什么要纪念,”他说,“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守护。”   看着台湾街头一百多条“光复路”,再想想立法带来的改变,王炳忠的自豪里多了份期待。   他知道,设立纪念日只是第一步,让两岸同胞真正凝聚在“光复”这份共同记忆里,才是更重要的事。   参考资料:大陆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 参与提议的我深感荣幸、无比激动 2025-10-25 09:18·王炳忠台湾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