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这一波又稳了!安世中国已正式向欧洲客户发出通知,宣布恢复芯片供应,不过此次供

经略简料 2025-10-29 16:42:29

中方这一波又稳了!安世中国已正式向欧洲客户发出通知,宣布恢复芯片供应,不过此次供货重启附带三项关键调整:一是需与安世中国重新签署专属供应协议;二是所有交易将统一采用人民币结算;三是因国内市场订单需求激增需优先保障,对欧出货量及交货周期将做出动态调整。 近期围绕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博弈,远非一场简单的贸易摩擦。 它清晰揭示,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一种新的权力形态 ——“产能主权” 正在不断崛起。荷兰政府通过控股总部试图掌控这家芯片巨头的企图,最终却被其位于中国的核心制造基地反制。 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传统的股权控制正在失效,而对物理生产环节的绝对掌控,正成为地缘经济博弈中最核心的筹码。 荷兰政府的行动,基于一个经典的西方商业逻辑,即控制股权就等于控制公司。然而,这一逻辑在安世半导体的案例中彻底失效。荷兰方面以“治理缺陷”为由接管了总部股权,却发现自己仅仅握住了一个缺乏生产能力的“空壳”。 真正的价值中枢并非别处,正是承担全球 70% 封测业务且贡献八成总产能的东莞工厂。这家工厂早已具备了独立运营生产与薪资的能力。 这种所有权与控制权的脱节,给欧洲汽车工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欧洲40%的汽车芯片依赖安世,其生产的元器件深入到宝马和大众的每一辆车。断供发生后,博世生产线停工,宝马慕尼黑工厂因新能源车产线停摆,每日损失超过一亿欧元。 大众汽车的芯片库存仅够维持数周,其采购总监不得不紧急飞往上海求援。整个德国汽车业面临着高达200亿欧元的潜在损失,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法律上的“所有权”在物理“生产力”面前是何等脆弱。 面对僵局,安世中国提出的三项复供条件,并非单纯的商业谈判,而是一次基于“产能主权”的规则重塑。首先提出要求,让欧洲客户直接和安世中国签订新协议,完全绕过了荷兰总部。这等于用合同形式宣告了谁有工厂,谁定规则。 其次,强制使用人民币结算是更深远的一步。 它利用了欧洲车企对芯片的刚性需求,迫使大众、宝马等巨头设立200亿人民币资金池,并推动了其他12家德国车企开设人民币账户。 这一举措以不可替代的实体产品为锚,实质性地推动了人民币在高端制造业贸易中的国际化进程。 最后,“国内优先”原则将对欧供货置于次要位置,明确了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在于保障本土市场,这正是“产能主权”最直接的体现。 安世事件是中国产业战略演变的一个清晰缩影。它展示了如何将外部的地缘政治压力,转化为加速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强大动力。 安世中国“国内订单优先”的决定,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40%的芯片需求增长,本土市场已然成为其最大的客户。 这一策略和更为宏大的国家蓝图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呼应。中国商务部削减镓、稀土等上游材料出口,精准打击了荷兰ASML等企业的供应链。 与此同时,国内产业补全产业链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拟新增12条先进产线,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亦在加速推进自研芯片进程,力求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主动。 外部封锁的压力,反而催生了国内封测订单30%的暴增和相关设备商股价的飙升。这场博弈揭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即以核心制造环节为基石,通过“内循环”消化外部风险,并最终实现从“规则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变。 未来,全球竞争的终极舞台已然变迁。往昔聚焦的资本市场与董事会,渐渐褪去主角光环,如今,机器喧嚣的工厂车间,正成为各方逐鹿的新核心战场。 信源:电子工程专辑——《传安世中国业务实现局部重启,本土晶圆年内供货》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