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入职高校榜:211碾压985,这所双非凭什么冲进前五? 最近看到一份比

窗台上的春天 2025-10-30 19:18:09

比亚迪入职高校榜:211碾压985,这所双非凭什么冲进前五? 最近看到一份比亚迪的高校入职人数统计,越看越有意思——不是“名校=最多入职”的常规剧本,反而藏着不少行业招聘的新信号。 排在第一的不是清北复交,而是武汉理工大学。这所211高校,入职人数直接冲到了2742人,把后面一众985都甩在了身后。要知道,第二名西安交通大学是985,人数也才2229;中南大学、吉林大学这些老牌985,都只能跟着往后排。 武汉理工的“逆袭”其实不意外。它本身就是工科强校,尤其在汽车工程、材料科学这些领域,和比亚迪的业务方向几乎是“精准对接”。车企招人,不只是看学校头衔,更看专业能不能直接上手——比如车辆工程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跟着做过新能源汽车的课题,进了企业就能快速补位,这可能就是它能“碾压”985的核心原因。 更让人意外的是第五名:深圳大学。 在一堆985、211里,深大作为唯一的“双非”高校,硬生生挤到了前五,入职人数2017人,比哈工大、东北大学这些985还要多。要知道,深大既不是985也不是211,放在几年前,可能很难出现在这类榜单里。但现在它能站在这里,背后其实是“地域+产业”的双重buff。 深大就在深圳,而比亚迪的总部也在深圳。近水楼台的优势太明显了:企业能直接进校园开宣讲会、搞实习基地,学生大二大三就能进比亚迪的车间、实验室跟着项目走;反过来,深大也会根据本地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比如近几年新增的新能源材料、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几乎是为比亚迪这类企业“量身定做”的。这种“校企绑定”的模式,让双非学生也能拿到和985毕业生同台竞争的入场券。 再往下看榜单,前12名里,除了武汉理工和深大,剩下全是985高校,但细看这些学校的特点,其实也都是“工科底色”鲜明:哈工大的机械、东北大学的自动化、华南理工的轻工与汽车……没有一所是靠文科见长的综合类院校。这也说明,像比亚迪这样的制造型企业,招聘逻辑里“专业适配度”远大于“学校层级”。 以前总觉得,985的牌子是就业的“万能通行证”,但这份榜单其实在说: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务实”了。你是名校,但如果专业和岗位不搭边,可能不如专业对口的普通高校学生;你是双非,但如果学校能跟着产业走、能让学生摸到行业一线的门槛,一样能拿到好机会。 比如合肥工业大学,也是211,排在第九位,入职人数1666人。它的车辆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江淮、奇瑞这些车企早有合作,学生的实践经验够足,进比亚迪自然也顺理成章。 反过来看,这其实也是行业发展的缩影。新能源汽车不是传统的“组装产业”,它需要材料、电子、软件、机械等多个领域的交叉人才——企业要的是“能干活的人”,不是“能背书的学历”。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工科强校(无论是不是985),在这类企业的招聘里越来越吃香。 说到这里,其实也该想想:我们对“好学校”的定义,是不是该变一变了? 以前总盯着“985/211”的标签,但现在看来,能跟着产业趋势走、能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能和企业无缝对接的学校,才是就业市场里的“香饽饽”。而对学生来说,选专业的时候,与其盯着学校头衔,不如多看看“这个专业对应的行业现在缺不缺人?学校有没有和企业的合作资源?” 最后想问一句:你身边有没有“学校不算顶尖,但专业对口,一毕业就进了大厂”的例子?这种“专业>学校”的就业趋势,会不会越来越明显?比亚迪 比亚迪营收 比亚迪汽车集团 比亚迪工资 比亚迪上海工厂 比亚迪南京工厂 比亚迪工资差距

0 阅读:65

评论列表

冷眼观天下

冷眼观天下

2
2025-10-31 00:21

车企对口专业需求的缘故,比亚迪总不会到公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去招人吧。

抒晨之上

抒晨之上

2
2025-10-30 19:59

有没有可能比亚迪去清北复交召不到牛马?

窗台上的春天

窗台上的春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