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清点战俘,发现有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新兵突然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03 19:40:43

1951年,志愿军清点战俘,发现有63个英国俘虏无人认领,正疑惑时,两个新兵突然开口:“这些都是刘光子抓的。” “刘光子!你老同志了,抓了俘虏为什么不承认?”赵贵成又好气又好笑。 刘光子脸都红了,低着头小声说:“我是从国民党军解放过来的,没想到一下子抓了这么多……怕上级不信,就报了两个。 我觉得有俩功劳已经很满足了。” 赵贵成听完,真是哭笑不得:“嗨!真是个傻子!咱解放军能跟国民党一样吗?该你多少就是多少,奖惩分明!” 说实话,刘光子的这个“怕”,戳中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军队文化的碰撞。在旧军队,你干得太出格,功劳太大,搞不好是“邀功”,会惹来猜忌。但在志愿军,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功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刘光子的“不敢信”,正说明了他思想上那个弯儿还没彻底转过来。 为了核实,赵贵成拉着刘光子去了战俘营。那些高鼻梁的英国兵一见刘光子,立马老实了,纷纷指认:就是他! 这下没跑了。团长陶河乐疯了,立刻上报师部。这消息一层层报上去,最后惊动了志愿军总司令部。一个人,抓了63个王牌军! 这在世界军史上都是奇迹。 志愿军总部当即拍板:授予刘光子一等功,并颁发“孤胆英雄”荣誉称号! 那么问题来了,刘光子一个“解放战士”,是怎么办到这一切的? 这得回到那场血战。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打响。刘光子所在的187师561团,任务就是穿插敌后,堵死英军第29旅的退路。 他们面对的,是英军的宝贝疙瘩——格洛斯特营。这支部队可不是善茬,有150多年历史,当年在亚历山大战役中干翻过拿破仑的骑兵。英国国王特许他们戴“皇家陆军”双帽徽,全英国独一份,所以叫“皇家陆军双徽营”。 这帮人,装备精良,经验丰富,骨子里透着一股老牌帝国的傲气。 可惜,他们遇到了志愿军。 4月24日,这支王牌被我军死死压缩在雪马里一个狭窄区域。李奇微急得亲自调兵救援,但都被我军阻援部队死死顶住。格洛斯特营成了瓮中之鳖。 到了25日,这帮英国绅士彻底崩溃了,士气全无,开始四散奔逃。 刘光子当时带着两个新兵,守在空防洞北山一个隘口,防止敌人从公路逃跑。 等了半天,公路上终于传来坦克声,一大群英军乱哄哄地跑过来了。 突然,有八九个英国兵脱离大部队,往刘光子他们所在的山上爬,估计是想钻树林。 刘光子让两个新兵掩护,自己猫着腰就摸了上去。他刚一动,脚下踩滑了,惊动了那几个兵。对方二话不说一梭子子弹就扫过来。 刘光子顺势一滚,躲过一劫,发现裤子被打了俩洞。 “人太少,必须智取。”刘光子悄悄退回来。他让两个新兵在原地开枪吸引注意力,自己端着冲锋枪,绕到了敌军背后。 就在新兵开火的一瞬间,刘光子从背后跳起,一梭子就放倒了6个。剩下俩刚举起手,戏剧性的一幕来了——周围的树丛里,突然又钻出来一大群英国兵! 黑压压一片,少说也得近百人。 刘光子心里也是一惊。一个英军军官端着手枪慢慢靠近,看样子想抓活的。 说时迟那时快,刘光子掏出一颗手雷,拔了保险。英军一看他要同归于尽,吓得“呼啦”一下全趴下了。 刘光子顺手就把手雷扔了出去。这可不是普通手雷,这是咱的“飞雷”,专门对付坦克的,威力巨大。 “轰——!”一声巨响,烟雾弥漫,惨叫连连。 趁着敌人混乱,刘光子跳起来,端着冲锋枪又是一顿猛扫,一边扫一边用刚学的英语喊:“缴枪不杀!” 为了彻底震住这帮人,刘光子急中生智,扯着嗓子用中文朝身后大喊: “一营向左!二营向右!给我冲啊!” 这帮英国兵哪听得懂中文?但他们听得懂那股杀气! 加上“飞雷”的恐怖威力,他们彻底蒙了,以为自己钻进了志愿军的包围圈,纷纷扔掉武器,举起了手。 刘光子一个人押着这群俘虏往回走。路上还有几个想跑的,刘光子抬手一发“飞雷”,再加一梭子,彻底让他们断了念想。 等两个新兵跑下来接应时,看到刘光子押着一大群“高鼻子”回来,俩人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一清点,好家伙,63个,全是“双徽营”的。 这就是事情的经过。一个人的冲锋,吓垮了63个王牌军。 这63个俘虏的意义,远不止是战功。 它洗刷的是我们民族近百年的耻辱。想当年,就是这帮英国人的祖辈,开着炮舰轰开了我们的大门。而今天,在朝鲜,他们最精锐的“皇家陆KING牌”,被我们一个普通的战士吓得举手投降。 刘光子的事迹传遍了世界。后来他回国,毛主席、周总理都接见了他。 1953年,他去苏联参加活动,斯大林也特意接见了他,好奇地问:“你是怎么一次俘虏那么多英军的?” 刘光子的回答朴实得掉渣: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冲了上去,英国鬼子怕死,我不怕死。” 这,就是答案。 这场战争,我们打的不是钢铁,是意志。刘光子,一个曾经“不敢”领功的解放战士,用他“不怕死”的行动,为自己,也为这个新生的国家,赢回了最硬的尊严。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