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16岁的“狼兵”韦容松正在巡逻,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03 19:40:43

1938年,台儿庄战役,16岁的“狼兵”韦容松正在巡逻,途中,他碰到了由6名日军组成的特工队,立即决定干掉他们! 聊韦容松之前,咱们得先搞懂一个词:“狼兵”。 这不是个外号,这是一种“认证”。 在民国时期,中国军队里有几支公认的“王牌”。比如“湘军”能打,“川军”能熬。 但一提到“桂军”,所有人,包括对手,都得竖个大拇指,然后补一句:“那是狼兵。” 为啥叫“狼兵”? 因为这帮兵,平时是人,上了战场就是狼。他们大多来自广西的崇山峻岭,穷,但骨头硬。他们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能打别人不敢打的仗。 韦容松,就是这群“狼”里,最年轻的那一“匹”。 1938年春天,台儿庄。 这是个关键地方,徐州的门户。日军想打通津浦线,必须拿下这。 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几十万大军严阵以待。 韦容松所在的桂军48军,被派去守外围。 这时候,韦容松已经不是新兵蛋子了,他是老兵,是班长。 大战在即,空气里都是火药味。 韦容松的任务是巡逻。 这活儿,枯燥,但要命。你不知道草丛里会蹿出个啥。 有一天,他巡逻。走着走着,他发现了一个情况。 他发现了一个被端掉的哨所。 是他自己人的哨所。 几个战友,全牺牲了。死状很惨,不是被大炮轰的,是近距离被干掉的。韦容松的血,一下就涌到了脑门上。 他开始观察。 地上的脚印很乱,但有几种,明显不是自己人的。 他顺着痕迹,悄悄摸了过去。 他没想别的,他要给兄弟们报仇。 他摸了大概一个多小时。 天快黑了,他在一个山坳里,看到了火光。 他趴在土坡上,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 火堆旁,不多不少,六个人。 都穿着中国军装。 但韦容松一眼就看出不对劲。 他们的姿势太放松了,装备太精良了。旁边放着电台、望远镜,还有几把咱们这边见都见不到的短管冲锋枪。 这是日军的特工队。 也叫“便衣队”,专干渗透、暗杀、炮火引导的脏活。 他们刚刚干掉了那个哨所,现在正在这休息,估计在等天黑,好去摸我军的指挥部。 16岁,一个人,一把破步枪,几颗手榴弹。 对面,6个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精英特工。 韦容松看到那6个人,又想到了倒在血泊里的战友。 他脑子里没那么多“最优解”。 他只有一个念头:干掉他们! 他为什么敢? 这就是我要说的“独特角度”。 我们总以为这是“有勇无谋”,是“匹夫之勇”。 错了。 韦容松没跑,也没立刻冲上去。 他在等。 他在等天黑,等风起,等对方最松懈的那一刻。 天黑透了。 山坳里,那6个特工开始打盹了,甚至留了个人放哨。 韦容松悄悄地,像猫一样,摸到了那个哨兵的背后。 他没开枪。 他用刺刀。 那个哨兵连哼都没哼一声,就倒了。 还剩5个。 韦容松没犹豫。 他摸出了身上所有的手榴弹——有说是4颗,有说是3颗。 他一口气,全拔了弦,朝着火堆扔了过去。 这还没完。 扔完手榴弹,他没急着冲锋。 他捡起了刚刚那个哨兵的枪,和他的手榴弹,又补了一轮。 这叫“先炸为敬”,也叫“火力覆盖”。 等爆炸声停了,他才端着枪,小心翼翼地摸了过去。 火堆被炸灭了。 地上躺着5具尸体,连同他解决的那个哨兵,一共6个,一个没跑。 这事在48军里传开了。 16岁的韦容松,成了传奇。 李宗仁后来听说这事,都拍案叫绝。 台儿庄大捷,我们都知道。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次胜利,是几十万将士打出来的。 它是由无数个“韦容松”这样的人,用无数次这样以少胜多、以命搏命的“小胜利”堆出来的。 那6个特工,如果当晚没被韦容松干掉。 他们可能会摸到我军的炮兵阵地,可能会引导日军的炮火端掉我们的指挥部。 那台儿庄的战局,会不会改写? 历史没有如果。但韦容松,提供了那个“没有如果”的保证。 故事到这,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 英雄少年,名震一时。 但那是1938年。,是一场打了8年的战争。 台儿庄之后,是武汉会战。 日军全线压上,战况比台儿庄更惨烈。 韦容松,这个16岁的“狼崽子”,这个孤身干掉6个日军特工的英雄。 在武汉会战的一次转移中,遭遇了日军的飞机轰炸。 为了掩护战友,他被炸弹击中。 他牺牲了。 他的生命,永远停在了16岁。 他没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他没能活着回到广西老家。 他甚至没来得及真正“长大”。

0 阅读:140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