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尴尬了!”浙江杭州,女子去参加70公里越野赛,可跑到终点后却发现,胸前的衣服上竟然变成了粉色,而且只有胸前的一块,找到原因是当天穿的粉色运动内衣掉色了,可找到商家,对方却表示:汗液腐蚀正常,可以赔30元! 浙江杭州70公里越野赛的终点线旁,刚冲过线的女子突然僵在原地——周围人或憋笑或指点的目光,全落在她胸前那片突兀的粉色上。 她低头一看,399元买的白色短袖,竟被里面的运动内衣染出一大片粉红,既不是污渍,也不是衣服原本的设计。 她第一时间慌了神,以为是跑步时摔破了皮肤,伸手摸了摸却没半点痛感。 把短袖往上掀了掀,那件花200多买的粉色运动内衣露了出来,她这才隐约意识到问题所在。 之前买这件内衣时,商家说它是专业运动款,吸汗又耐穿,她机洗过一次也没发现掉色,怎么一场比赛就成了“染色剂”? 更让她糟心的是换衣服时的发现:胸口和胳膊的皮肤都沾了粉色,回家用肥皂搓了好半天,颜色才慢慢淡去。 她越想越气:运动内衣本就是为大量出汗的场景设计的,商家宣传时只说“流汗不闷汗”,压根没提过“出汗会掉色”,这不是明摆着误导消费者吗? 可真正的拉扯,还在赛后找商家维权时。 她明确提出两个诉求:退还200多的内衣货款,赔偿被染色的短袖。 没想到客服的回应层层推诿,先说是“汗液腐蚀掉色很正常”,又拿“过了售后期”当借口,最后只愿意赔30块钱,还说这是“最大让步”。 30块钱连买一瓶衣物去渍剂都不够,更别说弥补近400元的短袖损失。 她忍不住反问客服:“总不能穿运动内衣不运动吧?要是怕汗,这衣服做出来干嘛用?” 可不管她怎么据理力争,客服始终翻来覆去那几句话,态度强硬得没商量。 协商无果,她只好把聊天记录、染了色的衣服照片整理好,发到网上想提醒其他人避雷。 没成想帖子发出去没几个小时就火了,评论区全是替她抱不平的:“200多的运动内衣不如几十块的普通款”“商家这是高价卖劣质货,欺负消费者”,还有人一个劲劝她“别妥协,一定要维权到底”。 大概过了两天,品牌方突然主动联系她,态度比客服温和了不少,说只要她删掉网上的帖子,就给她寄一件新短袖,还承诺会“好好核查掉色问题,给个满意的处理方案”。 她想着能解决问题就行,就按对方要求删了帖。 可删帖之后,品牌方就像消失了一样。 新短袖没寄过来,追问核查进度也只得到“正在处理”的敷衍回复。 更让她生气的是,她去电商平台查看时,发现那款掉色的运动内衣还在正常售卖,甚至借着双十一的促销活动打折,销量还不低——所谓的“妥善处理”,不过是品牌平息舆论的幌子。 她没再跟品牌耗下去,直接拨打12315热线,向消协提交了维权申请,现在申请已经被受理,就等后续调查结果。 其实这种运动装备掉色的纠纷,近几年并不少见。 去年有人穿某户外品牌速干衣爬泰山,蓝色染了白T恤,洗三次都没掉,商家一开始也说“正常”,直到监管介入才退款。 这些品牌大多卖着不便宜的价格,宣传时把“专业”“高品质”挂在嘴边,可实际产品连最基本的色牢度都达不到。 消费者愿意花高价买运动装备,是相信能在运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而不是花钱买尴尬、买损失。 要是品牌只靠营销噱头吸引消费者,不注重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还推诿扯皮,迟早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就像这次掉色的运动内衣,即便还在双十一促销,怕是也没多少人敢买了。 毕竟消费者的信任不是靠忽悠来的,想长久发展,靠的还是过硬的质量和负责任的态度——耍“删帖换赔偿”的小聪明,早晚得栽跟头。 那么你们是否遇见过这种情况吗?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