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服,肯定是中国人少跑一圈!”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出现了一个惊天大乌龙,黑人选手以为自己是万米长跑冠军,跑完后身披国旗庆祝,不料,她在领奖时被告知不是冠军!? 我不服,中国选手绝对少跑一圈! 2004年8月26日晚,雅典奥运村的医疗室里,队医正给邢慧娜做赛前最后一次身体检查。 邢慧娜的胳膊上还贴着前一天训练时使用的肌效贴,队医按压她的小腿肌肉询问是否还有酸胀感,她轻声回应:“没事李医生,昨天按完好多了,今早晨跑状态很好。” 队医在记录本上写下“小腿肌肉张力正常,静息心率62次/分,血乳酸浓度1.2mmol/L,适合高强度运动”。 旁边桌上摆放着邢慧娜的训练监测表,从7月进入高原集训开始,队医每天都会记录她的晨脉、体重、肌肉状态,甚至睡眠时长。 这个姑娘从不说累,即便训练后肌肉酸痛,也只是默默来做理疗,从不像有些队员那样抱怨。 邢慧娜突然问起比赛时心率太高该怎么办,队医递过一瓶电解质水:“按你平时训练的节奏来,每2000米深呼吸调整一次,你的有氧耐力底子好,别慌。” 她揣好水转身离开时,队医瞥见她运动服袖口磨破了一个小口子,却始终没换过新的。 比赛开始前10分钟,邢慧娜来找队医帮忙系心率监测带。 队医仔细调整松紧:“别勒太紧,上次系得太近,你跑一半就难受。” 下午3点15分,发令枪响。 队医盯着手里的心率监测仪,屏幕显示邢慧娜的初始心率为135次/分,属于正常热身心率。 跑到1000米时,心率升至150次/分,与她平时训练的数据完全一致。 旁边的裁判偶尔过来询问中国选手的状态,队医指着屏幕回应:“很稳,心率曲线没有波动。” 跑到3000米时,监测仪显示心率162次/分,仍在可控范围内。 此时邢慧娜处于第八位,跑姿放松,手臂摆动幅度不大,显然是在节省体力。 突然,队医看到她的左手偶尔扶一下腰,赶紧拿起望远镜观察——应该是之前训练时轻微拉伤的腰肌出现反应,但并不严重,她很快放下手,继续向前奔跑。 5000米计时点一到,心率监测仪显示168次/分,未超过175次/分的阈值。 广播里播报成绩,邢慧娜比迪巴巴慢8秒,旁边埃塞俄比亚的队医小声说:“中国选手不行,后面肯定跟不上。” 队医没作声,继续盯着监测仪——邢慧娜的心率虽在上升,却始终平稳,不像有些选手会突然飙升,这足以说明她的有氧代谢能力极强。 6000米左右,意外发生了,领跑的肯尼亚选手突然停下脚步,捂着肚子蹲下。 邢慧娜趁机加速,监测仪上的心率一下子跳到172次/分,队医握紧仪器,生怕信号中断。 她超过两名选手后,心率慢慢降至170次/分,依旧在安全范围内。 医疗站的护士担心她撑不住,队医摇头:“她在高原跑10000米时,心率最高到过182次/分,能坚持住。” 8000米时,邢慧娜的心率升至175次/分,刚好达到阈值。 此时孙英杰的身影慢慢落在后面,显然体能已达极限,而邢慧娜仍在向前冲,心率始终稳定在175次/分。 最后一圈,队医跑到医疗站门口,能更清楚地看到赛道。 邢慧娜与迪巴巴的距离越来越近,监测仪显示心率突然升至180次/分——她开始冲刺了! 队医心里捏了把汗,这个心率对她来说已算很高,可没几秒,就见她调整呼吸,心率降至178次/分,步频却越来越快,蓝色队服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冲线瞬间,监测仪显示心率182次/分,与她高原训练时的最高心率一致。 队医连忙往终点线跑,刚到跟前,就看到迪巴巴披着国旗冲向裁判席,情绪格外激动。 邢慧娜站在旁边大口喘气,队医递过去一瓶生理盐水:“慢点喝,别呛着。” 她的手有些发抖,显然刚冲刺完还没缓过来,却笑着说:“李医生,我赢了。” 裁判组核查录像期间,队医一直在邢慧娜身边帮她做赛后恢复,拉伸小腿肌肉、按摩腰部旧伤,同时监测心率逐渐下降。 她坐在地上,看着远处争执的人群,小声问:“我是不是真的跑够圈了?” 队医摸了摸她的头:“肯定够了,我一直盯着你跑,一圈都没少。” 15分钟后,广播宣布邢慧娜夺冠。 赛后全面检查显示,邢慧娜除了脚后跟擦伤和肌肉轻微疲劳,没有其他问题。 回去的路上,她跟队医说:“下次集训我想加练点核心力量,这次跑最后一圈的时候,感觉腰有点松。” 如今再翻看当年的监测记录本,密密麻麻的数据旁,还留着邢慧娜每次训练后签下的名字。 人们总会想起雅典那个下午,穿着旧运动服、系着磨破鞋带的她,用最稳的节奏,跑赢了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比赛。 其实体育从无“冷门”,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自己身体最清楚的认知,而邢慧娜,恰好都做到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